理论教育 2019年秦东历史文化论文集:立身扬名的孝道思想

2019年秦东历史文化论文集:立身扬名的孝道思想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重教兴学、人才辈出的文化背景为韩城门楣题字的产生与传播、盛行提供了必备条件。[4]89在韩城党家村的厅房歇檐两侧山墙上也处处刻着教育子孙后代立身扬名以读书的家训:“志欲光前,惟以诗书为先务。”从其匾额内容来看,意在强调读书才有前途的儒学思想之精髓,以激励后辈之发奋。

2019年秦东历史文化论文集:立身扬名的孝道思想

司马迁自幼求学,游历天下,网罗旧闻,忍辱负重,历经痛苦,著成《史记》,最终光宗耀祖显天下。这种伟大精神成为以司马迁为荣的韩城人追求知识、积极进取的强大动力,他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的坚韧人格也融入韩城人的性格之中。[4]89受司马迁的影响,加之在“学而仕则优”的背景下,千百年来,韩城人特别重视教育和子孙后代的培养,文化才子层出不穷。学业有成,入仕为官者颇多。除汉太史司马迁外,还出现了宋代诗人张昪、明朝丞相薛国观、户部尚书张士佩、宣化巡抚刘永祚、清代状元王杰、刑部尚书张廷枢、贵州巡抚刘荫枢等。宋元明清几代韩城有进士115人,状元2人。明清两代是韩城文化教育的盛世,科举取士者达800余人,其中进士90人,举人544人,解元14人,官居五品以上者130余人,明清时期全县书院有名的10多所,民国十三年(1924)全县仅小学就有216所。因而韩城有“士风醇茂”“解状盛区”之誉。[5]

韩城文人最终出路有两条:一是入仕成功者最终告老返乡,将文化带回故里;二是入仕失败者在乡村设官讲学,传播文化,他们都与韩城浓郁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这种重教兴学、人才辈出的文化背景为韩城门楣题字的产生与传播、盛行提供了必备条件。[4]89因此,在韩城,一些有过功名或入仕为官的家族,为了炫耀家族的功名和辉煌,便在自家的门楣上刻着“状元”“进士第”“世进士”“黄堂第”“十马高轩”“世科第”“登科”“科第”“明经第”“太史第”“司马第”“兄弟司马”“国宾第”“中宪第”“思隐第”“内翰第”“外翰第”“大郡伯”“十马高轩”“父子御史”“九重锡命”“名登天府”“紫府玄机”“忠勋第”“皇恩第”“承恩第”“恩荫”等。韩城的这些家训,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标示着家世显赫,以鼓励后代子孙;一类则是寄托着一种理想和精神的追求。在搜集到的题字中,此类题字约占总数的1/6,它们反映了韩城历史上重视文化教育,并培育了大批文化人才和具有经国济世才能的入仕者,也是韩城人追求事业与功名,渴望实现人生价值的历史见证。[4]89

在韩城党家村的厅房歇檐两侧山墙上也处处刻着教育子孙后代立身扬名以读书的家训:“志欲光前,惟以诗书为先务。”“读圣贤书,立修齐志。”“要门庭显,必须积德;求子孙贤,还是读书。”“古今来多少世家,无非积福。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勤俭治家之本,和顺富家之因;读书成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根。”党家村东南小学院里坐落着高大显耀的文星阁,取名“文星高照”之意。塔的一层供奉圣人孔子及其10位弟子之牌位,二、三、四层分别供奉着颜渊、曾参、子思以及孟轲的牌位,五层供奉着文昌帝的牌位,顶层供奉的则是一手拿笔、一手执卷,正在点元的魁星爷——文曲星的塑像。党家村人建阁供奉他们,以求护佑村里文脉昌盛,子孙读书成才,为官耀祖。匾额自下而上依次题名:“文星阁”“大观在上”“直步青云”“文光射斗”“云霞仙路”“笔参造化”。从其匾额内容来看,意在强调读书才有前途的儒学思想之精髓,以激励后辈之发奋。(www.daowen.com)

同时,在韩城还有通过民俗教育子孙好好读书以扬名的,比如在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月七”)乡村各家都要给男孩蒸“砚台馍”(形似砚台,上置白面做的笔、墨、纸、镇尺等文房之物),希望男孩吃了能读书有成。另外,还有蒸形似玉璜的“北斗馍”以献北斗七星,希望北斗神保佑自家的学子文运亨通,步步登高。北斗星系民间传说中的魁星,为主宰文运之星。每年韩城会举行司马迁拜祭仪式,祭祀之时,在祠堂外面,乡民们会杀羊数只,做成各种美味佳肴,以此来款待拜谒史圣的读书人,鼓励一代代青年人读书进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