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司马迁孝道思想的内在动力:家世影响与显赫传承

司马迁孝道思想的内在动力:家世影响与显赫传承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汉王朝的博大气象,昂扬的时代精神使司马迁对以孝治国的思想确信不疑。元封三年,司马迁为太史令。侍亲、侍君、立名成为他著史的动力。综上所述,司马迁的孝道思想既受到了先秦孝道思想的浸润,又经历了汉代儒家思想的洗礼,家庭环境的影响更是为其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司马迁孝道思想的内在动力:家世影响与显赫传承

司马迁有着显赫的家世,《史记·太史公自序》曰:“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1]3285从记载看,司马氏是一个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的家族,帝颛顼是其始祖,重黎氏、程伯休甫、蒯聩、司马卬、司马错、司马靳、司马昌、司马无泽、司马喜、司马谈等都是为司马家族增光添彩的前辈。就官职看,司马家族是史官世家,重黎氏曾执掌天官和地官,父亲司马谈为太史公。史之为用是“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8]116-117的大事,假如没有史官,就会善恶不分,是非不辨,功过不清。因此,古代史官地位比较高,受人崇敬。如此显赫的家世,使司马迁有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不断用先辈的辉煌业绩激励自己,成为他继承父业、扬名司马家族的内在动力。

司马迁出身名门,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汲取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孝道”。他的孝道思想首先源于父亲司马谈。在父亲的启蒙下,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及壮,接触了阴阳家、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想。对司马迁影响比较大的是道家和儒家思想,司马谈贵道,司马迁崇儒。他“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以孔子言论作为褒贬人物的尺度。在政治上,他主张大一统,崇尚仁政、孝治。在道德观上,他维护儒家“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的礼仪道德。

二十岁时,在父亲的授意下,他走出书斋,开始游历考察。南到江、淮,之后“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搜集了关于五帝三代的传说,为他后来写《五帝本纪》《夏本纪》做好了准备。“浮于沅、湘”,追寻屈原足迹,为屈原的不幸遭遇扼腕叹息。“北涉汶、泗”,研究齐鲁文化,观察孔子之遗风。在鄱、薛、彭城,梁、楚等地,通过调查,他掌握了关于秦汉历史人物的第一手材料,例如陈涉躬耕垄亩,心中却有鸿鹄之志;项羽不学书、剑,欲学“万人敌”;张良亡下邳,学兵法于黄石公;陈平为杜宰,却欲宰天下周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材官引强”;韩信贫穷无以葬母,却到处寻找高平宽敞的墓地;刘邦好酒色,曹参为狱掾,萧何为主吏,樊哙以屠狗为事等。这些逸闻趣事、历史掌故,使他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他成为一个合格的史官打下了基础。壮游回来后数年,司马迁入仕为郎。他曾跟随汉武帝巡游各地,祭祀五帝,封禅泰山,奉命出使西南夷设置郡县……西汉王朝的博大气象,昂扬的时代精神使司马迁对以孝治国的思想确信不疑。

元封元年,司马谈病重,临终嘱命司马迁:第一,一定要继承自己著史事业,否则就是不孝。第二,自己的理想是继承《春秋》,以历史人物为中心总结历史。司马迁郑重承诺:“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元封三年,司马迁为太史令。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命,司马迁师从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跟随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又参与修订历法。一系列准备之后,“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9]2192。侍亲、侍君、立名成为他著史的动力。

公元前99年,由于为李陵游说,司马迁面临生死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像一般仆妇,感于一时义愤,恣意赴死,这样的死轻于鸿毛,没有任何价值,也是司马迁所不齿的。更兼“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史记》未完成,父亲的遗愿未竟,孝道未尽,他只能选择隐忍苟活。活着,就得接受腐刑。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做儿女的就应当体念父母的一片爱心,爱护自己的身体,这是对父母的孝道。而腐刑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之一,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9]2190因此,接受腐刑,既要忍受身体的痛苦,而且是对父母的不孝,辱没了先祖。两难选择中,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等人,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司马迁,他毅然选择了腐刑。李陵之祸后,他放下个人得失,埋头致力于著史,终于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实现了立身扬名的梦想。

综上所述,司马迁的孝道思想既受到了先秦孝道思想的浸润,又经历了汉代儒家思想的洗礼,家庭环境的影响更是为其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www.daowen.com)

[3]十三经注疏[M].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徐玲.汉代以孝治天下原因探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4):58-61.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纪昀.家藏四库全书(精华版)[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

[7]徐玲.汉代孝治文化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8]刘知幾.史通[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9]张大可.史记全本新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