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课程的“整合”并不是说把多种语言学科经过整合变成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而是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师生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类课程的“整合”涉及三方面:课程结构的整合,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
课程结构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等,课程结构的整合即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合格教师。”学生毕业后主要当老师,少部分成为文员。这几年大学生多了,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校多了,就业竞争更激烈了。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只有一少部分当老师,大部分选择了其他行业,如文员、行政助理、记者、编辑、服务员等。根据这一变化,语言类课程的目标也做了调整。旧的语言课程目标是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规范使用汉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新的语言课程目标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了“增强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所谓语言应用能力包括汉字的信息处理能力、写作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适应了时下社会的需要,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根据课程目标的变化,语言类课程设置也发生了变化。《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压缩了课时,分别由原来的Ⅰ3/Ⅱ3(第一学期3课时,第二学期3课时)、Ⅰ4/Ⅱ2(第一学期4课时,第二学期2课时)、Ⅰ3(一学期3课时)变成了Ⅰ2/Ⅱ2、Ⅰ3/Ⅱ2、Ⅰ2。增设了《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演讲学》《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等,其中《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课时为1,学分为1;《演讲学》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课时为2,学分为1.5;《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学分为2。(www.daowen.com)
课程实施是检查课程方案中所设计内容的落实情况。检查的标准依据课程的性质、内容、特点来定。对课程内容极为复杂、困难且不容易掌握的课程,如《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汉语史》,以“忠实取向”为标准,即课程实施尽可能按照教学计划。教学手段、方式、顺序等可事先向学生公布,以便学生更好地配合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对课程内容相对简单、容易掌握的课程,如《现代汉语》《修辞学》《普通话与教师口语》等,以“相互调适取向”为标准。一方面,由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开设在第一学年,开学时间晚,教学时间短,再加上两门课程内容重复多,往往不能“忠实”地执行教学方案,这时候就要调整课程方案,与教学实际相适应。另一方面,教师应尽量调整教学实施,使之向教学方案靠拢。“相互调适取向”重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课程实施首先是教师教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内容的安排、学生的情况去考虑,怎样安排最有利于学生,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效果最好,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地唯课程方案是从。其次,课程实施是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索”,“通过自主学习,凸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凸显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通过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1]60因此,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是课程实施的风向标,它作用于课程方案,使之与教学实践相适应。
课程评价是检查语言类课程教学过程及效果的价值判断活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管理水平,以满足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要。课程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校督导评价、校外专家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对一般学校而言,课程评价以学生自我评价、学校督导评价为主,针对某一门课进行质量评估。语言类课程的“整合”涉及多门学科,不能割裂学科之间的联系,更不能单独就某一课程而分上、中、下等级。语言类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评价更适合用人单位和校外专家评价,特别是用人单位。学生、学校督导都是“自己人”,“自己人”说好,不一定是真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只有“用过”才最有发言权,让“外人”评说更有说服力。这几年,每到寒暑假,我们学院都鼓励学生参加语言实践,活动结束,实践单位要写出书面评价,作为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计入学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