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之说
(1)文之释读
文,w en,从玄从爻。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事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故文即为符。上古之时,符文一体。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书序》。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序。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古今通论》象形。甲骨文此字像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文我们认为就是表达事物之运行规律、人之行为之运动规则。
(2)字之释读
字是对文的载体,中华民族的字为字形藏理,每个字都承载着规则规律即文。所以中国字唯独称为文的字。
(3)文能化
古人的对大自然的探索之规律及劳动规律行为规律即文,通过字记录进行传播教育使之其他人认同消化,而这种文被后人及其他族类接受。这样的文及字就成了文化。
(4)物载文称为文物
先民总结规律规则建造及造物或制作名种物件,其物含有大量文之信息,这种物才能称为文物。也可叫人文之物。(www.daowen.com)
2.明之说
(1)明字释读
明,会意字。在字形上,早期甲骨文中的“明”字 由“日”“夕(月)”组成,表示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之意。后期甲骨文中的“明”字 将“日”改写为类似“囧”的窗格子形状。“明”字的本义是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由此引申指照亮、点燃、公开的等。《周易·系辞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指日月的光亮,也用来指代太阳。《礼记·大学篇》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郑云:“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史记·历书》: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易·乾卦》:大明终始。疏:大明,晓乎万物终始。天下文明。疏:有文章而光明。《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疏:照临四方谓之明。《广韵》:昭也,通也。照临四方曰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明经义谙雅故(了解经书的意义,通晓过去的文章典故。谙:熟悉);明中(通晓星象历法);明悟(明白领悟);明理(明白道理)。——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文者以明道。关于明字表达之意广泛,第一、日月所照之地;第二、广宁、四通、空间;第三、时空岁月通达;第四、通晓明白。
(2)文达明为文明
地球上所有生命体都有求生存及进化发展的本能,人类之所以从众多生命体演化成为人,就在于此生命体而能面对天地自然界创造、创新文。文即正确的生产规律、人之运动行为规则规律或标准。我们中国而言文之载体从古至今,可以承载在汉字里也承载在物质里,即厚重的文物。原始一部分少数人生产或行为达到成功,就可以广为传播至四面八方或日月所照之地,这种生产及行为其他人认同明白,就会学习效仿,这种文就达到了明的程度,我们就称行为或载文之物为文明。文明传播是同时代横向传为动态时,文能化的内容称为文化,静态及传承相传称为文明。
(3)陕西秦东黄土地文明
秦东大地秦岭以北所有水系皆为黄河水系,黄河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黄土塬是孕育生命的载体,黄河之水系是生命之源。上下亿万年演绎着万物生命的奏响曲,时在岁月间的激荡,等来了人类生命的起源。陕西境内秦岭至陕北黄土塬黄河主干流域,人类进化有七十万年的蓝田猿人足迹,有三十万年前洛河流域的大荔猿人生活场景。漫长的岁月渐进的升华迎来了有组织有社会渭河流域的半坡氏族公社,半坡氏族公社的人类已走到夏文明的门槛。人类已看到了夏的曙光。
人类的思想与智慧从而产生文,文之广播与认可消化进而模仿而达至明,因而文明远高于文化。我们对于黄河水系及黄土地文明的追索与探源就是对陕西秦东最高历史文化资源的寻求与思考。夏文明是农耕文明,华文明就是河洛地带劳动人民的精神及行为文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