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晋南战场 冷娃:铁柱子的崛起

晋南战场 冷娃:铁柱子的崛起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紧靠风陵渡的晋西南名城永济,因其独特的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张希文率余部突围中,不幸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年仅28岁。全营官兵绝大部分英勇牺牲,仅有少数得以突围生还。战至8月23日,教导团陷入3面包围,官兵伤亡超过三分之二,弹药已经用尽。教导团自身也损失惨重,总计伤亡官兵940余名,另有七八十人生死不明。敌人将这里视为华北战场上的“盲肠炎”。

晋南战场 冷娃:铁柱子的崛起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南部,因其屏蔽着洛阳潼关,拱卫着西安和大西北而备受兵家关注。1937年11月,随着忻口、太原的相继失守,中国军队渐次向晋南退却,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愈加突显。

1938年5月5日,李兴中将军率177师主力东渡黄河,主动向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发起攻击。当时,日军第二十师团一个联队驻扎在永济县(今改市)张营镇。5月6日,530旅(旅长任云章)的1059、1060两个团和师直属补充团(团长孙子坤)包围了张营。7日凌晨战斗打响,敢死队首先挺身而出,被敌火力压制于悬崖之下的大部队随着冲锋号声,从四面杀入敌阵。经三昼夜激战,日军在增援坦克的掩护下,向东逃窜。我军乘胜追击,先后攻取猗氏、安邑、闻喜,收复晋南三角地带的13个县。这是陕军在中条山打的第一场胜仗,为后续部队东进扫清了障碍。日军惊呼177师“骁勇善战,不可轻敌”[4]

7月初,孙蔚如将军率第三十一军团部6000人,由平民县大庆关东渡黄河对日作战。至此,陕军全部开进具有黄河天然防线性质的中条山区。防地横跨三百余里,纵深三四十里,为华北地区守卫黄河、阻敌南犯西侵的重要战场。由于兵力严重不足,孙蔚如急电蒋介石,请求增兵。扼守河防的王竣旅长奉命派遣其1团团长张剑平率一部六七百人过河,守备永济县城。

紧靠风陵渡的晋西南名城永济,因其独特的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8月,驻运城的日寇二十师团新任师团长牛岛实常为策应武汉作战,乘我三十一军团入晋立足未稳之际,挥兵发起疯狂进攻,在永济县境与我军展开激战,时称“血战永济”。

8月15日,敌集中步兵骑兵、炮兵1200多人分3路进犯上、下高市。其中一路500余人,携炮5门,由青池屯攻击正面阵地;另一路200多人,附炮两门,由栲栳镇攻我左侧;还有一路500余人,由白堡头攻我右侧。我17师补充团中校团附杨法震督率张镜白第二营官兵奋起反击,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多处负伤仍坚持指挥作战。敌集中火力朝我军指挥官疯狂射击,杨法震连中数弹,不幸以身殉职,时年33岁。

日军攻占上、下高市后,以30多辆坦克为先导,猛攻孟盟桥、峨眉原,企图实施中央突破,攻占永济县城。日军数十门大炮向我前沿阵地猛轰,多架飞机轮番扫射、投弹。我守军独立46旅在孔从洲将军指挥下,奋勇抗击,孟盟桥数易其手,战况极其惨烈。8月16日凌晨4时,日寇二十师团77联队3000多人,附炮20余门,装甲车10余辆,飞机6架,向我右翼尧王台发起猛攻。尧王台是作战地域制高点,我军凭借坚固阵地,以机枪步枪、手榴弹向敌猛烈地还击,打退鬼子一次又一次狂攻,阵地多次易手。无奈我军兵分力单,装备悬殊,日寇最终由尧王台打开缺口,向西南窜进。为了击退突破我右翼阵地的日军,教导团奉命派兵驰援。团附张希文(渭南临渭区人)亲率3营官兵以大刀、手榴弹奋勇杀敌,于当日黄昏收复万古寺。鬼子又增兵千余人投入战斗,我军展开殊死拼杀!张希文率余部突围中,不幸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年仅28岁。全营官兵绝大部分英勇牺牲,仅有少数得以突围生还。

8月17日,2000多日寇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向永济城发起猛攻。我600余守城官兵奋力还击,给敌以重大杀伤。2营少校营长邓刚(字祥云蒲城人)奉命督率本营冯民安4连和3营丁文英9连,与日寇展开极其惨烈的战斗。哪里最吃紧,他便立即冲向哪里。下午7时,永济东北城墙被敌炮击毁数处,北城墙亦被敌机炸塌数丈。日军看到已打开缺口,立刻投射烟幕弹,掩护步兵攻城。邓营长带领勤务兵冲向缺口,准备消灭登上城墙的日军时遭敌机枪扫射,不幸身中数弹英勇牺牲,时年36岁。永济保卫战壮烈殉国的还有少校团附刘耀堂,上尉连长冯民安、王继纯以下共308位烈士,其中包括邓祥云家族邓继忠、邓正保和邓进元4人。

永济失陷后,保卫风陵渡的重担落到教导团身上,3营在驰援西姚温时损失殆尽,全团只剩下两个营。为配合正面阵地战斗,由团部直属连队组成便衣大队,中校团附魏鸿纪(富平人)亲自带领,利用夜晚不断发动偷袭,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在一次完成奇袭撤退途中,魏团附不幸遇难,时年26岁,是此役我军牺牲的最年轻校级军官。教导团连日血战不退,李振西团长电话命令各连长赶制草人数百竖立于外壕边沿,引诱敌人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为我军赢得宝贵的喘息机会。苦战无果的日军调来重炮20余门,并增加上千兵力,以步兵、骑兵、炮兵和空军联合发起总攻。战至8月23日,教导团陷入3面包围,官兵伤亡超过三分之二,弹药已经用尽。李团长毅然决定,在敌机、敌炮轰炸时乘其不备,攻击山上之敌,以便杀出一条血路。教导团官兵挥泪离开坚守了7个昼夜的辛店阵地,在团长带领下,以仅有的大刀、手榴弹奋力冲杀,一举突破重围。

西姚温与辛店两战,教导团毙敌千余其中包括敌两个大队长和几个中队长。教导团自身也损失惨重,总计伤亡官兵940余名,另有七八十人生死不明。其后,统帅部以李团长忠勇杀敌,颁发华胄荣誉奖章以资鼓励,给营长殷义盛、李成德各记功1次,并传令嘉奖教导团全体官兵。

“永济血战”是第三十一军团入晋后第一场大规模作战,我热血男儿以惨重代价重创敌寇,阻断了日军的南下西侵野心。并从此在中条山站稳脚跟,建立起牢固的抗日根据地,相继粉碎了日寇多次大规模扫荡。敌人将这里视为华北战场上的“盲肠炎”。日军后顾有忧,终未敢渡河西进,陕西乃至西北才免遭日寇蹂躏,西南大后方才得以平安无虞。(www.daowen.com)

为了消除中条山这段“盲肠炎”,日军于1939年6月6日集中两个师团3万多兵力,配属野战炮80余门、战车30辆、飞机38架,分9路向我军阵地实施全线进攻。其目的是一举歼灭我三十八、九十六军,同时炸毁陇海路灵宝铁桥,彻底破坏陇海线运输。

我第四集团军主力在东、西各线终日苦战,形势不断恶化。7日拂晓,东部侵入太臣一带的日军3000余人占领坂头,我独立46旅被迫转移阵地。在西部,177师各部转移时因通讯联络不畅均未按时到达指定位置,日军乘隙突进,向独立46旅发起攻势。接着,日军又从东西北三面向平陆县城郊进逼,把九十六军和独立47旅包围在平陆县城、太阳渡、大涧北、赵家坡等黄河北岸一个东西不到10里的低洼区域。第38军独立46旅处境尤为恶劣,面临着全军覆灭的危险。

万分危急时刻,独46旅旅长孔从洲将军断然决定组织部队星夜突围。他指派一个连作突围前锋,为该连队配备十几挺机枪,每人携带了大量手榴弹,以期向北打开通道。我先锋部队像一把尖刀,突然插入敌人后方,一举歼灭了敌两个炮兵中队和后方医院,缴获山炮12门,迫击炮4门,并收缴了一个伪军连的枪。天色微明时,46旅进入夏县境内的东吴和南吴村山区埋伏下来。两天之后,他们回到平陆县与第三十八军军部会合。

独立46旅出敌不意向北突围,打乱了日军部署,使第九十六军绝路逢生。被逼到黄河岸边的177师师长陈硕儒将军率领身边不到三个团的兵力,猛向西边敌阵扑去,经短暂混战,插向敌后陌南镇。九十六军军长李兴中将军也率部队向北面突围,于10日到达张茅大道东与38军会合。

大部队突围后,在敌人包围圈坚持战斗的独立46旅738团张子馥营与日军在平陆县城北高地进行反复肉搏,因伤亡惨重,撤到城内,后弹尽粮绝城破,大部官兵壮烈牺牲。离师部较远的177师新兵团和531团部分官兵1000多人来不及突围,被敌压到黄河岸边,经过血战,在弹尽粮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所剩800多陕西“冷娃”宁死不降,呐喊着跳进滚滚黄河,壮烈殉国。在相距十余里的马家崖,177师工兵营的200多官兵,也集体扑进了黄河[5]

1939年的“六·六血战”,是第四集团军在中条山进行的规模最大、也是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我方伤亡及失踪官兵达8800余人,敌方被打死打伤5000多人。6月18日,我军展开绝地反击,把中条山阵地恢复到战前状态。此役成功粉碎了日军对我中条山根据地的大规模进攻,第四集团军受到统帅部通令嘉奖,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仍兼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前敌总司令)到中条山巡视,称陕军部队是“中条山的铁柱子”[2]178

1940年4月,日军第二十师团在牛岛实常指挥下再次向中条山心脏地带望原发动大规模进攻。卫立煌将军为保存第四集团军实力,原计划让部队突围到敌后,以避其锋芒。我前线指挥赵寿山将军立军令状坚守阵地。此役,我军作了严密部署,参战将士斗志高昂。4月17日,我军边打边退,一步步将日军主力诱至平陆县三门镇的望原村一带深沟主战场。19日,中条山区突然雨雪交加,狂风怒吼,赵寿山趁风雪之夜调动前线各部,兵分四路发起猛攻,将望原周围的鬼子打得狼狈逃窜,一举收复大部分被敌占领的村落。21日,日军从望原以北的张店据点扑向教导团防守的望原高地,李振西团长将经过伪装的炮营摆在半山腰,将步兵排列在炮兵两侧,每隔三五步架设一挺重机枪,形成一道钢铁防线,三日之内连续打退敌人几十次进攻。战至危急关头,李振西令一营营长殷义盛(共产党员)率百名精壮战士,每人携带一箱手榴弹,在炮火掩护下冲入敌阵,一排排手榴弹炸起漫天烟雾,日军全线溃退,我敢死队员也多半阵亡。这场“望原会战”先后持续半个多月,第四集团军官兵共歼敌4000多人。牛岛师团被打得溃不成军,不得不返回其本土休整补充[6]

自1938年5月至1940年10月,前后两年半时间,数万名陕西“冷娃”鏖战中条山区,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交互运用,先后粉碎日寇11次大规模扫荡,与敌大小血战百余次,以伤亡2.1万多人的惨重代价,牵制日寇3个师团,毙伤敌军2万余人。这些“冷娃”不愧为中条山的“铁柱子”,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住了有中国“马其诺”之誉的中条山防线,他们所创下的众多战例,在整个抗战中都堪称经典。然而,我三秦健儿在中条山战场谱写的气壮山河的英雄篇章,在此后的七八十年里却一直鲜为人知。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参战部队是西安事变杨虎城旧部,在“中央军”节节失利、大好河山拱手让人的尴尬处境中,国民政府不愿看到这支“杂牌”部队引起国人关注;另一方面,世人更多关切的是那些交战双方动辄数十万、上百万军队参加的大规模会战,而较小规模的厮杀即便有惊天动地之举,也会在无意中被逐渐淡忘。于是,3万关中子弟在晋南战场令敌寇肝胆俱裂的怒吼,就这样销声在漫漫历史尘烟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