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吉于明嘉靖二年(1523)春夏之际到任。当时绍兴的现状,正如王阳明在《送南元善入觐序》一文中所言:“渭南南侯之守越也,越之敝数十年矣。巨奸元憝,窟据根盘,良牧相寻,未之能去;政积事隳,俗因隳靡。”[1]881意思是说南大吉上任之初,面临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加之前任政事怠惰,情势十分严峻。绍兴地处水网地带,江河湖泊纵横,天灾人祸不时并发,对南大吉而言不啻是严峻的挑战。如何治理?生性豪放,大智大勇的南大吉没有像前人那样裹足不前、明哲保身,而是知难而上,激流勇进。嘉靖四年(1525),其通过实地察访,求通民情,发现水利问题特别严重。正如王阳明在《浚河记》一文中写道:“越人以舟楫为舆马,滨河而廛者,皆巨室也。日规月筑,水道淤隘;蓄泄既亡,旱潦频仍。商旅日争于途,至有斗而死者矣。”[1]904当年,绍兴府城河道被豪门巨富等严重侵占,导致河道阻塞、灾情时发,甚至还为争水道发生械斗而死人,百姓叫苦不迭。水道是灌溉、调节旱涝、交通运输的命脉,事关一方之安宁。南大吉通过分析利弊,决定从事关民生的水利问题着手,解决民困,化积弊为民利。南大吉认为“善治越者以浚河为急”,故以治水为本。面对不法豪强,南大吉敢于碰硬,发出浚河安民告示,“拟拆府河两旁庐舍六尺,许以广河道”。[2]13南大吉这一造福地方的举措,自然触犯了一些豪强的既得利益,于是造谣污蔑风起;但南大吉不为所动,雷厉风行,大力推进浚河治水,在当年秋即见成效,诸多地方旱情严重,但绍兴却无大碍。次年春,诸多地方水灾严重,但绍兴却平安无事,治水效果显著。由此,百姓深感南大吉之恩,以歌谣传颂其功德。然而,这样一位治理有方的地方官,竟在嘉靖五年(1526)末,被朝廷罢官返乡。王阳明的《浚河记》正是在此背景下而撰。
有感于南大吉不畏强势,为民造福的品性,王阳明于嘉靖五年(1526)夏秋间撰《浚河记》。此文仅仅三百余字,然言简意赅,将兢兢业业为民治水的清官南大吉浚河事迹叙述得清清楚楚,由此传达出王阳明一贯主张的为官者须“明德亲民”的仁政思想,“纪其事于石,以诏来者”。此文,不仅仅是为南大吉辩诬立传,而是为廉洁官员歌功颂德,为开显民心树碑,为绍兴府城的治水史作证!时至今日,今绍兴鲁迅广场的大云桥旁,立有《浚河记》碑文。此文的现实意义不可低估,对于官员的勤政廉洁,对于保护水系生态环境,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