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大吉的良知学在明代关学中的影响

南大吉的良知学在明代关学中的影响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其他王门诸子注重从义理上对王阳明思想进行阐释不同,南大吉的良知学主要体现在对“良知”的笃信和躬行上。南大吉与其弟南逢吉在关中对良知学的传播,给当时以朱子学为主流的关学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和发展动力,使得阳明学成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关学“中兴”与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关学的发展过程中,渭南地区的理学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南大吉的良知学在明代关学中的影响

文科

(宝鸡文理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宝鸡721016)

摘 要:南大吉是明代北方王门的一位重要代表,也是第一位在关中地区自觉传播阳明学的学者。与其他王门诸子注重从义理上对王阳明思想进行阐释不同,南大吉的良知学主要体现在对“良知”的笃信和躬行上。他以“致”为宗旨,以改过、慎独为工夫,强调“学仕一事”,发挥了阳明学重视“行”的精神。南大吉与其弟南逢吉在关中对良知学的传播,给当时以朱子学为主流的关学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和发展动力,使得阳明学成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关学“中兴”与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阳明学;朱子学;关学;南大吉;良知(www.daowen.com)

作者简介:米文科(1978—),山西汾阳人。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关学与儒佛道三教关系史。

在明清关学的发展过程中,渭南地区的理学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早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当思想界还是“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1]的时候,渭南学者薛敬之(号思庵,1435—1508)就已经对朱子学关于“心”的认识做出修正,将心与气分开,转向强调心性的修养。而朝邑的韩邦奇(号苑洛,1479—1555)和富平的杨爵(号斛山,1493—1549)则是正德、嘉靖年间关学“中兴”的重要代表。在清初康熙时期,当整个关中地区流行李二曲的王学思想时,朝邑的王建常(号复斋,1615—1701)则以朱子《小学》为初学入门工夫,主张“主敬”以存心,从而奠定了清代关中朱子学一脉的基础。而蒲城的刘鸣珂(字伯容,1666—1727)则代表了康熙后期和雍正年间关中朱子学的发展,其学可与李二曲弟子王心敬(号丰川,1656—1738)并称。当乾隆时期关中王学在王心敬之后开始走向衰落、提倡无人的时候,关中朱子学却仍保持着比较强劲的发展,澄城的张秉直(号萝谷,1695—1761)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位代表。张秉直一生隐居乡里讲学,从思想上对朱子学进行了诸多阐发,而与其同时的关中朱子学者如华阴的史调(号复斋,1697—1747)、武功的孙景烈(号酉峰,1706—1782)等虽然盛名在外,但其学问重心主要是在制艺上。张秉直之后,朝邑的李元春(称桐阁先生,1769—1854)则成为嘉庆道光年间关中最著名的学者。李元春不仅继续在关中传播和弘扬朱子学,而且开始有意识地对清代关学学者的著述进行刊刻和续编《关学编》等,以传衍“关学”道统,并培养了三原的贺瑞麟(字复斋,1824—1893)、朝邑的杨树椿(号损斋,1819—1874)等一批晚清著名的关学学者。而本文探讨的对象则是明代第一个在关中地区自觉传播阳明学的渭南学者南大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