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大胡子豆腐店的历史和店名含义调查报告

张大胡子豆腐店的历史和店名含义调查报告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来到张大胡子豆腐店,老板张彬接受了我们的采访。1987年在河舒镇河东路开的店叫“张二娃食店”,父亲去世后,2000年左右店面搬迁到现在的位置,店名也改成了张大胡子豆腐店。问及店铺名字是否什么特殊含义时,据张彬说,后来街坊邻居开玩笑说如果店名改成张飞后人肯定更有名了,听取了他们建议因此才改名叫张大胡子豆腐店。

张大胡子豆腐店的历史和店名含义调查报告

我们来到张大胡子豆腐店(蓬安县安汉大道南段g5515号),老板张彬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对于自身店的发展,老板张彬告诉我们,他的父亲张全礼就是做餐饮的,是20世纪80年代一个食店的掌勺师傅,他和他的弟弟张文伟从小跟着父亲学习豆腐菜品的制作方法。1987年在河舒镇河东路开的店叫“张二娃食店”,父亲去世后,2000年左右店面搬迁到现在的位置,店名也改成了张大胡子豆腐店。问及店铺名字是否什么特殊含义时,据张彬说,后来街坊邻居开玩笑说如果店名改成张飞后人肯定更有名了,听取了他们建议因此才改名叫张大胡子豆腐店。他还告诉我们,河舒镇制作豆腐的手艺百分之七八十都是跟着他学习的,比如距张大胡子豆腐店不远的文革酒家老板杨文革。谈到自己店的豆腐特色,张老板说有金橘豆腐、胡子豆腐、怀胎豆腐、煎豆腐等,都是自己根据不同的口味特点,不断开发豆腐菜品种类。

当问到有关“郑景友”的相关信息时,老板张彬告诉我们郑景友当时被称为“郑豆腐”,是他父亲那辈甚至更早的人,他们对他已经不太了解。现在他们店乃至河舒镇上的豆腐饭店的豆腐都是来源于刘豆腐豆腐作坊。

后续与河舒镇政府社会事务办主任秦才平取得联系后,政府方面也提供部分文字资料与图片资料。其中《河舒镇志》上有载:

民国时期河舒郑家制作的豆腐,绵实细嫩,清香可口,为绅士、富户包揽。当地盛传,原先郑驼背推豆腐,小磨细推,每次往磨眼里只添加两三粒黄豆瓣。天擦黑排头,一磨就是天亮。街坊总见他端个瓦钵儿,走路也磨,倚门也磨,跟人说话也磨,看人下棋也磨,一直磨到石膏汁稠黏黏的,他过豆腐的包布既细又是双层,水也是百年老井的清泉,那种细致与精心,贯穿制作豆腐的整个过程,这样“郑豆腐”的名声在周围县市中传得沸沸扬扬。(www.daowen.com)

南充有位财主听说了“郑豆腐”的名气,就派人到河舒买豆腐尝新奇。大热天提篮子装了回去,也不酸臭,就真信了“郑豆腐”的好,专门请郑豆腐到南充去磨。郑豆腐是坐滑竿去的,有个抬滑竿的人,叫刘开帝,就学到制豆腐的手艺。后来郑驼背老去,河舒豆腐因刘开帝的手艺同样声名远播。[8]

这里提到的刘开帝就是现在河舒镇“刘豆腐”刘大春的爷爷,据刘大春所讲他爷爷约是1918年生人,从他爷爷到他父亲刘国润再到刘大春本人三代都是做豆腐的,但是其爷爷是否是跟着郑驼背学做豆腐的手艺就不得知了。其父刘国润在我们前期整理资料中《别具特色的河舒豆腐》一文中有所提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河舒豆腐大有发展……一般推豆腐的一天推十斤黄豆,大户夏琼芳、刘国润每天推黄豆三十至四十斤,逢年过节推豆子一百斤以上。[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