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发前的资料准备过程中,我们发现多篇关于剑门豆腐的文章都提到了剑门豆腐与蜀将姜维的渊源,将这里豆腐的历史一路溯至三国时期。根据《剑门天下险,雄关豆腐绝——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剑门关豆腐》[1]中的说法:
蜀汉耀帝六年,魏将钟会、邓艾率十余万大军攻打剑门关。蜀国大将姜维把汉中撤退的残兵三万与剑门守将董厥的两万余兵丁汇合,依剑门天险据守。时值五月,粮苗青黄不接,使军营粮草不济,姜维营中人疲马乏,而魏兵声势浩大,全力夺关,眼看蜀北屏障剑门关危在旦夕。此时董厥献计:闭关三日不战,号令剑门关百姓家家做豆腐,以豆腐健养士兵,以豆渣饱喂军马,待兵马体力恢复再战。三天后,姜维营兵强马壮,复引兵杀出关外,直杀得邓、钟大败,魏军兵退数十里下寨,解了剑门关危急。由于豆腐在此战中的突出作用,当地群众就把用剑门山区优质黄豆和山泉水制作的豆腐称为剑门关豆腐,剑门关豆腐因此名声大振。
我们翻阅三国相关史料,并未见这样的记载,这不过是后人穿凿附会之说。
在1927年版的《剑阁县续志》[2]中我们找到了此地出产黄豆的记载,1992年出版的新《剑阁县志》[3]中也有关于剑门豆腐的相关记载:
豆制品1958年,县商业部门在学街开办豆腐店,以旧法制作豆腐、豆腐干,由粮食部门供应原料。1974年改用机械生产。1985年,龙泉粮站也加工豆腐、豆腐干,缓解县城供需矛盾。县供销部门开设剑门豆腐厂,加工早已驰名的剑门豆腐、志公寺豆腐干等食品,扩大生产,以供旅游者和过往客商的需要。(www.daowen.com)
由此可以确定的是,至迟在20世纪中叶,剑门相关的豆腐产业就有相当规模。
在1992年编篡的《剑阁县志》中还提到当时“饮食行业的技术人才较多,创造出许多受群众欢迎的名菜肴和地方名小吃。……尤以剑门关的豆腐驰名,由厨师用糁、蒙、瓤、贴、炒、烩、炸、爆、烤、拌等烹饪技术,制成‘口袋豆腐’‘怀胎豆腐’‘虎皮豆腐’‘雪花豆腐’‘菱角豆腐’等数十种菜肴,形、色、香、味均佳”。[4]已经明确列出了剑门豆腐制作的菜肴。
2003年,剑门关镇成立了剑门豆腐协会,把剑门豆腐作为特色产品开发。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剑门关豆腐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3年,剑门豆腐制作工艺申报广元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风味独特的剑门关豆腐宴逐步成为大众喜食菜品,剑门关人陆续在北京、西安、宝鸡、广元、绵阳、成都等地开办了五百余家“剑门关豆腐店”,专营剑门关豆腐。极负盛名的剑门豆腐菜肴究竟拥有怎样的起源历史?又在何时开始声名鹊起?这些都有待我们进行实地的走访探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