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成娃子烤鱼王传奇故事揭秘

成娃子烤鱼王传奇故事揭秘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月25日下午,我们到达巫溪县城,前往了“成娃子烤鱼王”处,老板张宗成先生、范越女士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在这种情况下,头脑灵活的张宗成开始烤大鱼,生意红火,“成娃子烤鱼”的名声也传出来了。1997年,夫妻俩在操场坝附近的文化馆租下了一个小店面,正式打出了“成娃子烤鱼”的招牌。

10月25日下午,我们到达巫溪县城,前往了“成娃子烤鱼王”处,老板张宗成先生、范越女士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采访范越女士(左)

首先是探寻巫溪烤鱼的来源。张宗成(56岁)告诉我们,他认为其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巫文化。巫人在河边捕鱼后,抹上盐巴,烤好后食用,后来的纤夫也是如此。烤鱼是巫文化、盐文化、药文化、纤夫文化、烤鱼文化五种文化的融合。至于究竟是谁发明了巫溪烤鱼,已不可考。这也与我们之前搜集到的,巫溪烤鱼最早是由大宁河上的船工发明的说法类似。从烤鱼端上餐桌的角度来说,他自认为是第一人。

早在1986年,张宗成便在巫溪县城操场坝(现巫溪县人民广场)卖烧烤,当时只是一个流动性的小摊子。经营类型主要是不同种类的烤串,烤鱼只是其中的一个种类,且烤的都是小鱼。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在操场坝卖烤串的约有二十余家,张宗成只是其中一家。1990年,张宗成、范越两人结婚,婚后一起卖烧烤。1994年,妻子怀孕后,想吃烤鱼,张宗成才第一次烤了稍大的鱼,一条六七两的鲫鱼。妻子很是喜欢,接连吃了几天。一个朋友见到后,也想吃,吃后赞不绝口。在这种情况下,头脑灵活的张宗成开始烤大鱼,生意红火,“成娃子烤鱼”的名声也传出来了。1997年,夫妻俩在操场坝附近的文化馆租下了一个小店面,正式打出了“成娃子烤鱼”的招牌。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有了桌子,有了烤鱼夹子,第一个烤鱼夹子是张宗成自己动手做的。虽然有店铺了,但夫妻俩也会在各种热闹的场合支起临时的烤鱼摊。2010年11月,张宗成在“中国重庆首届巫文化节”之“鱼悦宁河烤鱼王”大赛中获得的“烤鱼王”称号,之后,与朋友合伙开的“成娃子烤鱼王”在马镇坝第一个红绿灯处开张,不过只是断断续续地经营了一年。2012年,张宗成在巫溪老城港口租赁经营的店面重新开业,2014年另买下了老城北门城墙边的两栋仿古楼房,经营至今。

范越女士告诉我们,这些年来,烤鱼的味型在不断发展变化。一开始味型比较少,主要是葱香鱼,也有酸菜鱼、豆豉鱼、盐菜鱼、糖醋鱼。其中盐菜鱼在食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火候控制不当,油会溅出来烫伤客人),慢慢被淘汰,糖醋鱼因制作较复杂,葱香鱼因比较费时,也已很少做。到现在,主要有泡椒鱼、花椒鱼、香辣鱼、酸菜豆豉鱼、渣辣子鱼、蒜香鱼等多种口味的鱼。张宗成告诉我们,他制作烤鱼的关键在于自己配制的盐,可以去除鱼腥、烟熏味等异味。关于特制的盐,妻子范越说1994年便开始研制,到1997年左右已经基本定型。对于这个说法,我们无法确信。(www.daowen.com)

正在烤鱼的张宗成(右)及其弟子

对于烤鱼技术师承何处,张宗成说自己的手艺是祖传的,父母为当地红案、白案师傅,外婆的手艺很好,从小耳濡目染,再加上自己常年摸索发展出来的。

关于巫溪烤鱼与万州烤鱼的联系,张宗成说,那是他的一个叫任泽定的朋友带过去的。大致在2000年左右,朋友任泽定在万州军分区附近开了一家烤鱼店,但因种种原因,不到半年就转让出去了。目前双方已多年没有了联系,任泽定没有回过巫溪,也找不到其他的联系方式。这个信息对我们而言,是相当宝贵的。因为如果是事实,巫溪烤鱼与万州烤鱼的联系就有了直接的证据。

第二天早上八点半左右,我们来到了操场坝,随机采访了数位老人。综合起来是:巫溪烤鱼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在操场坝,张宗成是比较早的。2000年左右,烤鱼开始在漫滩路兴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