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湛江麻章傩舞:源自湛江傩舞文化的独特表现

湛江麻章傩舞:源自湛江傩舞文化的独特表现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宋、元、明、清时期,麻章均属雷州府遂溪县地。麻章的傩舞属于湛江傩舞文化范畴,但也有其独特性。麻章区湖光镇的旧县村的“考兵”傩舞以北宋抗辽元帅康保裔手下的车伦、麦必烈、李将军、刘庆、刘洪五员部将为主体,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遣灾祈福活动。毗邻旧县村的东岭村、西岭村、那柳村、料村以及太平镇的调浪村、谭礼村、造甲村、东岸村、卜品村等乡村则流行以五雷公将为主体的傩舞,称“走清将”。

湛江麻章傩舞:源自湛江傩舞文化的独特表现

麻章区位于北纬20°45′—21°17′、东经107°55′—108°16′之间。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夏无三伏酷暑,冬无数九严寒,四季如春,堪称岭海佳地。

麻章古为雷州府遂溪县地,地灵人杰,文风蔚盛。有宋代嘉熙年间进士纪应炎,清代顺治年间进士洪泮洙,康熙年间学举韦仕英,文武贤臣,声名远播。苏轼留题“七星拱秀”,李纲吟咏“湖光印月”。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文物古迹遍布城乡。

春秋战国时麻章属于楚界,两汉时归入合浦郡徐闻县地,南齐时为齐康县,梁为合州,曾置扇沙县与椹县,又椹川县更迭易改。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置铁耙县,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改铁耙县为遂溪县。唐、宋、元、明、清时期,麻章均属雷州府遂溪县地。

麻章上古之时属百越,聚居着俚、壮、苗、瑶诸族,至今还遗存许多带有“调、那、迈、谭”等古越语字头的地名,如调楼、调蛮、调塾、那柳、迈龙、迈合、谭礼、谭畔等。百越族人震惊于自然雷的威力,以原始的思维认为自然界是由雷神主宰,并因此产生了对雷神的崇拜。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受到落后的生产力和原始思维的局限,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由神在支配,形成对自然多神崇拜的理念,演绎着对自然多神崇拜的各种民俗形式礼仪。古时铁耙县治(今旧县村)建有泰山府庙,是雷神崇拜的传播地,影响深远。

麻章居民大多讲雷州方言,也熟悉粤语,深受商贸海洋文化的影响。每年开春的正月、二月,民众为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举行敬神颂神的闹元宵、舞雷傩、爬刀梯、踩火堆、翻棘床等民俗活动,传承了古代雷州半岛先民“淳朴尚信”的风尚。(www.daowen.com)

清道光年间的《遂溪县志》记载:“上元张灯结彩,舞狮象,杂剧游戏,作火树,放花炮烟火,打秋千,猜灯谜,士庶欢游达旦,曰庆元宵。是日,街市社庙作纸船遣灾。”遂溪的遣灾傩舞既有以五雷公将为主体敬酬雷神的民俗仪式,也有以英雄神将为主体的“考兵”年例活动。麻章的傩舞属于湛江傩舞文化范畴,但也有其独特性。

麻章区湖光镇的旧县村的“考兵”傩舞以北宋抗辽元帅康保裔手下的车伦、麦必烈、李将军、刘庆、刘洪五员部将为主体,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遣灾祈福活动。该舞主要流传于湖光镇旧县村彭姓氏族所在的下埠村、后边村、山后村、寮塘村、外坡村、云脚村等。“考兵”由车伦、麦必烈、李将军、刘庆、刘洪五位将军和土地公、土地婆组成。五位将军分别戴黑、红、粉红、青、黄五色面具,手执斧、锏、链、刀、令旗等兵器,巡游时挨门逐户驱邪引福,保佑平安。“考兵”傩舞流行于旧县村及其周邻的彭姓氏族村庄,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也是湛江傩舞民俗文化兼容性的典型代表。

毗邻旧县村的东岭村、西岭村、那柳村、料村以及太平镇的调浪村、谭礼村、造甲村、东岸村、卜品村等乡村则流行以五雷公将为主体的傩舞,称“走清将”。

这些不同形式的傩舞都是雷州半岛古老的民俗艺术,几千年来存在于民间生活之中,且具有特殊的文化特质,成为雷州半岛地方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傩文化承载着祖先的灵魂,戴着神秘的面具从远古走来。傩舞被称为“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已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