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规范判断及使用 应当 和 可以

规范判断及使用 应当 和 可以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下将其简称为规范判断。规范判断大量地出现在法律条文中。因此,可以将表示强制性规范的规范模态词统统用“应当”表示,将表示任意性规范的规范模态词统统用“可以”表示。众所周知,凡法律规范规定行为人可以做出某种行为时,同时也意味着行为人可以不做出某种行为,这是任意性规范的特征使然。比如,当法律规范规定“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证据”时,它同时也意味着“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不提出新的证据”。

规范判断及使用 应当 和 可以

(一)规范判断的概念

所谓规范判断,就是陈述行为主体可以做出某种行为或者不可以做出某种行为的判断。法律逻辑学将规范判断简称为规范判断或者规范命题。以下将其简称为规范判断。规范判断大量地出现在法律条文中。例如:

(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民事诉讼法》第四条)。

(2)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第五条)。

(3)物权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物权法》第三十二条)。

(4)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婚姻法》第三条)。

上述例(1)用“必须”这一规范模态词表述了一个强制性规范,例(2)以“不得”这一规范模态词表述了一个禁止性规范,例(3)用“可以”这一规范模态词表述了一个任意性规范,例(4)用“禁止”这一规范模态词表述了一个禁止性规范,它们都是规范判断。

由于规范判断分别包含“必须”“可以”“禁止”等规范模态词,也可以将规范判断称为包含“必须”“可以”“禁止”等模态词的判断。

(二)规范判断的种类

根据规范判断对人们行为方式要求性质的不同,可以把规范判断分为必须型、禁止型和允许型三种类型,依次分别称为必须判断、禁止判断和允许判断。这三种类型的规范判断构成法律规范中的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法律人都知道,“必须”“禁止”和“应当”等规范模态词都表示法律规范为强制性规范,“可以”“允许”等规范模态词都表示法律规范为任意性规范。因此,可以将表示强制性规范的规范模态词统统用“应当”表示,将表示任意性规范的规范模态词统统用“可以”表示。这样,规范判断可分为以下四种。

1.应当型规范判断

所谓应当型规范判断,是指要求行为主体必须做出某种行为的规范判断。例如:

(1)询问证人应当个别进行。

(2)侦查人员执行勘验、检查,必须持有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

上述两例均为应当型规范判断,其逻辑形式为:

应当p

用符号表示为:

Op

2.不应当型规范判断

所谓不应当型规范判断,是指要求行为主体必须不做出某种行为的规范判断。例如:

(1)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2)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www.daowen.com)

上述两例均为不应当型规范判断,其逻辑形式为:

应当非p

用符号表示为:

O¬p

3.可以型规范判断

所谓可以型规范判断,是指陈述行为主体可以做出某种行为的规范判断。例如:

(1)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

(2)下级人民法院对它所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认为需要由上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审理。

上述两例均为可以型规范判断,其逻辑形式为:

可以p

用符号表示为:

Pp

4.可以不型规范判断

所谓可以不型规范判断,是指陈述行为主体可以不做出某种行为的规范判断。众所周知,凡法律规范规定行为人可以做出某种行为时,同时也意味着行为人可以不做出某种行为,这是任意性规范的特征使然。比如,当法律规范规定“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证据”时,它同时也意味着“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不提出新的证据”。因此,在法律规范中,我们所见到的用“可以不”表述的微乎其微,故不便举例。

可以不型规范判断的逻辑形式为:

可以不p

用符号表示为:

P¬p

(三)规范判断的对当关系

因为规范判断所反映的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而法律规范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鉴于此,在讨论规范判断的对当关系时,通常不用“真”或者“假”来表述,而用“妥当(正确)”或者“不妥当(不正确)”来表述。如此,可用逻辑方阵将规范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表示如下。

图3.3 规范判断对当关系

上面逻辑方阵中的各种规范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同前述性质判断及客观模态判断雷同,此处不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