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合群村农耕文化节:族群认同与文化再造

合群村农耕文化节:族群认同与文化再造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合群村在与周城村的不断交往过程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在多方的帮助下在2017年6月5日举办第一届以白族栽秧会为主体的农耕文化节。2018年6月4—5日,湖南合群第二届农耕文化节再次隆重举办,笔者全程参与。随着芙蓉桥白族乡党委书记宣布“2018湖南合群第二届农耕文化节”开幕后,充满着现代元素与少数民族风情的文艺节目便轮番登台表演。

(一)文化再造的定义

文化是民族的精髓,它既体现一个民族的风貌和精神,又是一种延续人类文明的基因。因此,文化是具有内核的,这种内核可以理解为传统。当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样的一种传统文化必然会受到各种外力的影响,不断对自身进行更新、改造,以顺应时代的潮流,实现自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种过程可以称为文化再造,而再造后的传统文化可以理解为“被发明的传统”。对于“被发明的传统”而言,其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这种“被发明的传统”与过去是存在联系的。[29]第二,这种“被发明的传统”与过去又存在着断裂,表现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鲜事物。[30]可以说,文化再造既体现出与传统的连续性,又体现出与传统的断裂性。对于桑植白族而言,其文化再造是在强化对白族认同的前提下,对本族群文化事项内的一些要素进行改造,或者创造新的文化事项的一种行为。桑植白族的文化再造,一方面是为了展现出其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魅力,实现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以文化促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的一种经验。可以说,桑植白族的文化再造,既坚持了“传统”,又超越了“传统”,通过不断“发明”,形成以栽秧会为主体内容的农耕文化节等独具特色的桑植白族文化。

(二)桑植合群村白族的栽秧会

白族历来十分重视稻作的生产,自然也就把栽秧作为劳动生产中最关键的一环。“栽秧会”成为白族人别开生面的生产节日,也是白族最富有民族传统的农事节日。[31] 《白族社会历史调查》记载栽秧会既是劳动组织,又是与劳动结合的带有娱乐性的活动。[32]桑植白族的栽秧会来源于大理周城,根据程志君的相关研究,大理周城村栽秧会实则也经历了一个从“鼎盛到停办再到恢复”的演变过程。[33]2017年,大理白族栽秧会被列入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4]

2013年5月,合群村与大理喜洲镇周城村结为姊妹村。在实地调查中了解到,因姊妹村的亲缘纽带关系,才使得栽植乡合群村栽秧会一步步被推上了议程。合群村在与周城村的不断交往过程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在多方的帮助下在2017年6月5日举办第一届以白族栽秧会为主体的农耕文化节。2018年6月4—5日,湖南合群第二届农耕文化节再次隆重举办,笔者全程参与。活动安排集中在6月4日,主要流程如表3所示。

表3 6月4日农耕文化节的活动流程[35]

第二届农耕文化节,周城村党总支书记张全金再次带领“白族栽秧会传承团”一行60多人来到合群村。“传承白族农耕文化,增进亲人间的往来,互帮互助,共谋发展”,这是张全金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

秧官杨麟是大理白族栽秧会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栽秧会前一天,杨麟便带领男性传承团成员来到村委会前广场上“扎秧旗”,为次日的栽秧会祭祀仪式做准备。从首届农种文化节举办以来,他收了合群村村主任等两人为徒弟,传授他们栽秧会祭祀仪式的流程,今年他仍身体力行地讲解、演示。他向笔者表示:“明年就可以让徒弟直接上手了,自己在旁边指导下就好了。”女性不能参与“扎秧旗”活动。活动开始后,由传承团里有经验的成员按照传统习俗规范化地把4根(取双数)秧旗包扎好,然后进行一个简单祭拜。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准备后,4根秧旗依次被众人抬起,在空中挥舞几下后,便立起来靠在屋檐上。随后,秧官口中念念有词,招呼传承团的人和徒弟在摆放贡品的桌子前跪拜。跪拜结束后,筹备工作结束了,秧官向徒弟交代秧旗不能倒、不要淋雨等注意事项后,便和传承团成员离开了村委会。

6月4日,栽秧会正式举行。一大早来自四面八方的村民已经将广场团团包围起来。经过简单的准备后,只见秧旗旗头一端被横着摆放在广场中心有贡品的桌子上,另一端被架了起来。接着,法师便宣布合群村2018年栽秧会祭旗仪式开始。仪式主要包括宣读祭旗文、村委领导与高寿者分别祭旗、村委领导给秧旗挂红、村委领导向秧官授令旗和令锣等环节。在仪式过程中,伴有鸣炮、发鼓、鸣啰、演奏《南清宫》、吹唢呐细乐等,传承团成员的演奏次数与时间都在法师和秧官掌握下。最后,在秧官杨麟激情洋溢地独唱完一段说辞后,便鸣啰三声,大声向众人高呼:“起旗,栽秧会开始啰。”随即,秧旗在一片应和声中被高高抬起。伴随着打击乐队的一路奏乐,由抬秧旗队、舞龙队、霸王鞭队、挑秧队、男女摇钱树、背秧队、莲池诵经队、村民等成员组成的栽秧队伍,在秧官的带领下,载歌载舞,浩浩荡荡地巡游到搭建在田垄旁的农耕文化节主会场上。当栽秧队伍到达会场后,栽秧会成员在田间牢固地竖起秧旗。此时会场内外早已聚集了千余名周边村民与游客。随着芙蓉桥白族乡党委书记宣布“2018湖南合群第二届农耕文化节”开幕后,充满着现代元素与少数民族风情的文艺节目便轮番登台表演。文艺汇演结束后,进行气氛热烈的栽秧比赛。文艺节目表演一结束,紧接着会场旁边由游客和村民组成的代表队开始了紧张有趣的田间拔河比赛。

(三)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的“合群经验”

1.合群村白族恢复栽秧会的动因分析

700多年前桑植白族从大理白族聚居区迁出,由于历史、地理等诸方面的原因,其传统风俗发生了变迁,栽秧会这个节日也逐渐消亡,成为被遗忘了的“历史记忆”。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是国家级贫困村,当经济发展成为首要问题时,行为本身便更多地附着了理性思考与利益追求。在和大理周城村结为姊妹村后,桑植白族栽秧会的恢复成为族群认同与现实发展需要的产物。在得知周城村一年一度热闹非凡的栽秧会后,合群村村委会也开始构想恢复同为白族的这一传统农耕文化,并与本村实际发展结合起来,彰显白族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认同。同时,希望借助栽秧会这一载体向外界展示桑植白族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助力脱贫攻坚。

2.合群村白族栽秧会恢复后的特征(www.daowen.com)

在合群村农耕文化节的非遗栽秧祭祀仪式上,来自大理周城村的白族村民始终充当着合群村栽秧会的主导人,从前一天的准备工作到第二天的祭祀仪式,再到文艺汇演时的节目、栽秧比赛,大理白族亲人主导着整个过程。从秧官以师徒方式对技巧的传授到正式举办时的协助,以合群村委会成员为代表的桑植白族村民更像是一个接收者、配合者,不断学习着关于栽秧会上环环相扣的仪式环节。当下桑植白族的栽秧会除了表达对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祈盼外,不再拘泥于传统,已变成一场别开生面、妙趣横生的生产劳动与娱乐活动。在周城村白族的帮助下,桑植白族以栽秧会为依托的农耕文化节已然发展再造了许多新元素。

(1)栽秧会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节日,它变成由众多活动组成的“农耕文化节”。如今的栽秧会参与人员不仅包括村内一般民众,还包括村外的所有人员。2018年的农耕文化节中,参与人除了本村村民外,还有芙蓉桥白族乡、桑植县、张家界市甚至省外等地的人参与。

(2)合群村村委会在当天邀请了桑植县、张家界市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平台进行了拍摄、现场采访。媒体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栽秧会成为一场被众人观看的“表演”,不仅被当天的现场观众观看,而且被更多场外的人所了解。

(3)栽秧会的祭祀仪式不再是村民最关注的内容,对农业信仰的虔诚态度已经淡漠了许多,农耕文化节中的文艺汇演成了人们最受欢迎的内容。因此,人们为当天的节目表演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大部分人都来观看文艺表演,但忽略了栽秧祭祀中的各种仪式,大理周城村的白族人民在“卖力地”祈福,却没有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了解。

(4)在农耕文化节上,合群村委会及相关政府部门设立了“合群农产品品鉴认购会”,这个认购会成为合群村对外推销、自我展示的一个优质平台。合群村借助合群村特色产业展览、八省农村党支部书记论坛等非传统白族栽秧会的活动,积极向外界展示自身的白族文化特色和自身发展优势,给栽秧会注入了新的现实意义。

3.“合群经验”的可能性

合群村栽秧会在政府的介入下得以恢复,政府希望借助它来推动地区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但固有的文化传统打上了市场经济的烙印。在此,笔者梳理出合群村发展的几点经验。

(1)文化的内核。农耕文化节是白族文化的一个展演舞台,白族文化是其重要的文化内核。无论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栽秧会,还是在这个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桑植白族仗鼓舞等民俗表演内容,都是对本民族文化有力的展现,其他活动内容都基于这一文化内核。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发挥着巨大作用。

(2)政府主导。合群村作为国家级贫困村,有挂钩帮扶单位的支持。此次活动由合群村支部委员会和合群村村民委员会主办,由湖南省人大老干总支、张家界市住建局、张家界市直机关工委和民盟张家界市委协办,它们提供的财力支持是活动得以成功举办的一大重要因素。合群村栽秧会并非民间的自发行为,而是当地政府积极依托自身传统文化优势,把推动经济发展作为活动宗旨,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从连续两届栽秧会来看,合群村村委会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中蕴涵的文化与经济关系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增强的过程。

(3)凝聚各方力量,群策群力。合群村能连续举办两届农耕文化节,不断向外推介桑植白族文化,经过几年时间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村民生活面貌得到极大改善,这些成就与合群村积极汇聚内外部力量紧密相关。从内部看,合群村的发展得益于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村干部、党员和地方精英团结一心,在合群村村支书钟白玉的努力下,得到了湖南省人大老干总支的有力帮扶,首先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农田水利设施等,为合群村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得益于湖南省人大老干总支的撮合,湖南省山东商会等省内各大爱心企业也开始不断对合群村进行真情帮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合群村农产品的销路问题,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同时,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引领,探索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推行开放的奖励机制,鼓励地方精英回乡创业,形成合力,致力合群村经济发展。

(4)融入外部力量,学习先进的发展理念。此次农耕文化节,除了邀请云南大理周城村的白族人民之外,还邀请了和周城村结为姊妹村的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遮哈村的傣族亲人,这无疑使得桑植白族的关系网络得以进一步扩大。同时,五省农村党支部书记论坛在合群村召开,来自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的段林川、山西阳城皇城村的陈家应、北京市大兴区留民营村的张玉华等党支部书记在会上各自分享村庄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合群村的发展“号脉诊断”。在论坛上,合群村委会班子成员悉数,积极聆听吸收其他村的发展经验,虚心求教。在周城村的帮助下,合群村得以不断走出去,日渐和更多的中国农村形成一个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这个过程既是其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其在发展考验面前的奋发之举。

4.小 结

合群村基于族群认同的归属感,积极挖掘、传承白族农耕文化,在不断发展变迁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下,将发展的刚性需要整合进传统栽秧会的内涵之中,赋合群村栽秧会以新的功能,恢复再造了以新的栽秧会为载体的农耕文化节。随后,合群村依托各界力量,把村干部、党员、地方精英、村民凝聚成一个发展的共同体,把农耕文化节打造为向外界展示的平台,将自身的优势向外界推介,不断走出去,融入一个更大的农村发展共同体的格局中。合群村栽秧会文化再造的过程有着其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具体表现为独一无二的桑植白族文化优势,适合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的土壤、水源等优势条件,以及周城村作为姊妹村的倾力相助,这些优势最终造就了合群村农耕文化节当下的向好发展与利好局面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