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桑植白族的历史渊源与族群认同-《东陆学林(2018)》

桑植白族的历史渊源与族群认同-《东陆学林(2018)》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桑植民家人从对自己民族成分问题的提出,到官方对其进行调查,最后确认其为白族,总共花了30多年时间。通过本民族的集体记忆,桑植白族不断加强对本族群的认同。在1984年桑植民家人被识别为白族以前,这种的族群认同一直内化于他们的心中。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桑植白族的族群认同得到了强化。随后,桑植白族与大理白族的联系日益密切。

桑植白族的历史渊源与族群认同-《东陆学林(2018)》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民族,其先民是曾经活跃在中国西南边疆历史舞台上的滇僰、叟、爨等族群。[15]如今,云南大理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但是在上千公里以外的湖南,同样有一个白族聚居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南境内的白族有115 678人。[16]地处湘西北的桑植县是湖南白族的主要聚居地,目前许多白族群众就生活在桑植芙蓉桥、马合口、刘家坪、洪家关、走马坪五个白族乡。因此,探讨桑植白族的历史渊源以及他们对白族的认同很有必要。

(一)桑植白族的历史渊源

桑植白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蒙古南征大理、南宋等时期。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简要梳理了与桑植白族有关一系列历史事件(如表1所示)。

表1 蒙古南征大理、南宋等政权大事记[17]

续 表

当然,这支爨僰军被遣回云南时,川贵一带尚为南宋占领,交通阻隔,大部分爨僰军回到了云南,部分爨僰军官兵则流落在长江沿岸。[18]王朋凯、谷均万、钟千一等人就是其中留守长江流域的一部分。他们因姻亲关系相互照应,后思念故乡,便“溯长江、渡洞庭、漫津澧、步慈阳”返回云南,当来到湘鄂川交界地带的现今桑植芙蓉桥、麦地坪一带之时,因乐其风土,并解甲归田,定居了下来。[19]此外,在湖北省鹤峰县,如今也有一部分白族居住于此,尤以铁炉乡居多。他们的祖辈于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从湖南省的桑植县迁徙而来,白族姓氏以谷、王、钟三姓为主,另有部分熊姓。[20]可以说,鹤峰铁炉白族是桑植白族的分支。

居住在桑植县马合口、芙蓉桥及其周边地域的10万余乡民,曾被当作汉族土家族。但是,他们到底是什么民族,谁也说不准,只有一个笼统的称呼——“民家人”。有时候被贬称为“民家佬”[21]。其实,民家人有着既不同于汉族,也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的特征,这些特征与云南大理白族极为相似。基于这一情况,桑植民家人开启了漫长的寻根问祖之路。桑植民家人从对自己民族成分问题的提出,到官方对其进行调查,最后确认其为白族,总共花了30多年时间。[22]直到1984年6月27日,桑植民家人被认定为白族,民家人终于有了于自己的民族归属。(www.daowen.com)

(二)桑植白族的集体记忆与族群认同

700多年前,桑植白族的先民以“战争移民”的身份来到了桑植。在蒙古军征战大理、南宋时,居住在云南的一部分白族加入爨僰军攻打南宋,从而卷入了战争之中,来到远隔千里的异乡。他们在被遣散以后,试图隐瞒自己爨僰军的身份,隐瞒自己外地人的身份,通过伪装自己,才能够生存下去。[23]于是,在来到桑植以后,他们开始改变原有的文化,以适应当地生产生活的需要。然而,700多年的历史,并没有改变桑植白族对于本族群的认同。桑植白族虽然与大理白族相隔数千公里,但是他们对大理白族依然有着深深的记忆。通过本民族的集体记忆,桑植白族不断加强对本族群的认同。

关于集体记忆,王明珂认为:“生活在不同层次的族群环境中,我们对于过去有许多集体记忆,它们以族谱、传说、历史记载、古墓、祠堂、手札、碑刻等种种面貌存在着。”[24]其实,集体记忆具有历史性。一方面,这种集体记忆的对象是历史的,是对历史事实的一种想象;另一方面,这种集体记忆本身也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被人们传承、延续下来的。因此,集体记忆也可以理解为历史记忆。在桑植境内,一些宗祠里面的文字记载能够有力地说明桑植白族的族源(如表2所示)。除了宗祠,桑植白族游神拜祖时唱词中还有这样的句子:“一拜祖先来路远,二拜祖先劳百端,三拜祖先创业苦,四拜祖先荣耀显……家住云南喜州睑,苍山脚下有家园。”[25]这些文字记载都提到了“苍山”“喜州睑”等地名,可以有力地说明桑植白族来源于云南。

表2 桑植白族宗祠的相关文字记载[26]

此外,笔者在桑植的实地调查中,还走访了廖坪谷氏宗祠,又称和公祠,指的是白族谷氏四世祖永和公旧居,初建于元末。现在祠堂的守护者谷姓老人向笔者介绍:“因为时代变迁,祠堂没修缮之前内部的建筑都颓废了,岌岌可危,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但两边的围墙保存基本还完好,墙上的壁画色彩也还看得很清晰。”顺着老人的指引,笔者近距离看到残存在祠堂围墙上的彩绘素描等图案,惊奇地发现它们的风格与今天大理白族地区的建筑彩绘风格、布局线条近乎完全一致。老人自豪地说:“这也是我们桑植白族源于大理的重要证据”。[27]无论是过去流传的文字记载,还是以前建造并残存至今的文物古迹,这些都构成了桑植白族的历史记忆。虽然这些历史记忆不能还原历史的全部真相,但是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保存了下来,通过历朝历代的传承,桑植白族仍然保存着对本族群的认同。在1984年桑植民家人被识别为白族以前,这种的族群认同一直内化于他们的心中。

1984年以后,桑植民家人被识别为白族,真正拥有了族群归属。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桑植白族的族群认同得到了强化。随后,桑植白族与大理白族的联系日益密切。例如,桑植县白族人民捐款支援大理白族抗旱,大理白族自治州资助桑植县白族在桑植芙蓉桥白族乡建白族小学,在县城建筑“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在芙蓉桥白族乡建设“喜洲街”,等等。[28]这些具体的行动加深了两地白族的联系,同时桑植白族更能意识到自己是白族的一分子,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不断增强对自身族群的认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