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沉默的定义与特征
在会话中,沉默的运用是人们在言语交谈中以时间的控制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是人类运用超语言力量的一种高等级策略的转换方式。(范蕴华,李杰群,1991)Levison(1983:329)认为,对话轮序列的预期不但能够在无声中寻求意义,而且能够给沉默赋予许多不同的含义。Leech(1983)则认为:“沉默的语用意义可体现为 ‘礼貌’与 ‘不礼貌’,是一种具有礼貌与否两个矛盾面的社会现象。”不同的学者,对沉默的分类有着不同的见解,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据沉默的语用功能来分类;一类是依据言语形式分类。Jensen(1973)对沉默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他指出,沉默具有五种不同的交际功能,且每种功能均有正反两个方面:(1)合分作用(联结或分离听说双方的关系);(2)情感作用(表达敬仰、友善和认可或冷漠、敌意和仇视等的态度);(3)启示作用(表示理解对方或掩饰个人情感、思想和观点);(4)判断作用(同意某种看法或提出反对意见);(5)表现思想作用(表达缺乏思考或体现深思顾虑)。Kurzon(2007)根据社会交际中沉默的特点将之划分为会话沉默(conversational silence)、主题沉默(thematic silence)、文本沉默(texual silence)和情景沉默(situational silence)四个大类。Levinson(1983)将沉默划分为3种类型:(1)话轮内沉默(within-turn silence),指说话过程中的停顿(pause);(2)话轮间沉默(inter-turn silence),表现形式通常为话轮把持人在说话中将此概念转换成彼概念时出现的“间隔”(gap)或“间断”(lapse)的现象;(3)意义沉默(significant silence,又称“话轮沉默”),即“单独充当一个话轮的沉默”。
本文将采用Levinson的分类方法,着重研究会话中所出现的意义沉默,暂不考虑话轮内沉默和话轮间沉默。
(二)研究现状
纵观近几年来国内外对于意义沉默的研究,多集中于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心理学、社会学和逻辑学等等几个方面。在语言学研究中常参照语用学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会话结构分析理论等进行分析。(www.daowen.com)
国内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有左岩(1996)在《英语会话中的沉默研究》中介绍了会话结构的几个基本概念,会话中沉默的分类及各类沉默的参数。周树江(2010)在《非意义会话沉默的元话语功能》中指出话轮间沉默和话轮内沉默的重要性。之后周树江、董传杰(2014)在《礼貌原则视角下的会话沉默》中指出会话沉默形式常常可以用来回避面子威胁行为。彭艳虹(2007)在《意义沉默的语用解读》中运用多层分析的方法,解读日常会话中意义沉默的语用含意。龚卫东、吴雪燕(2003)在《英汉会话语篇中话轮沉默的认知解读》中,指出运用传统语用学的会话分析理论与格氏合作原则在解释话轮沉默时存在缺陷,要在此基础上,运用关联理论对话语沉默的含义进行认知语用分析。
国外对于沉默的语言学研究主要有Kaisa S.Pietikainen在Silence that speaks:The localinferences ofwithholding aresponse in intercultural couples'conflicts中研究跨国夫妻争吵中的沉默,通过对话轮过渡关联位置的研究,将沉默的原因进行归类总结。Tannen和Saville-Troike(1985)在Perspectives on Silence中从心理学、法学、跨文化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等方面,对沉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Ikuko Nakane(2005)在Silence and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university seminars中,通过记录日本、澳大利亚学生在课堂上的研讨会为真实语料,发现日本学生经常用沉默来保住“面子”,但澳大利亚学生却对这种回应方式作出了消极的评价。
笔者发现,以上的语言学研究大多数没有进行东西方文化因素对比,只是一概而论地对沉默的成因和影响进行分析,而在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中,又没有用语言学的理论去解释沉默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意义,只注重分析文化在此所起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