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街的前身是观音会、观音市,始于南诏大理国时期,而盛于元明清时期。现存最早记载观音市的历史文献是明代李元阳编纂的万历《云南通志》之《地理志·大理府·风俗》:“观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年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165]由此可知,观音市在唐永徽年间(650—655)因宗教祭祀而形成,形成之初就有了货物贸易。
南诏阁罗凤时期的观音市除了进行宗教祭祀活动还进行简单的物品交易。“古羊苴咩城,南城为观音市、苍山神祠,北止于崇圣寺前塔。”[166]其中,古羊苴咩城是阁罗凤时期所建。“每年三月中,以朝观音,踏歌,易物,每年如是。”[167]因此,该时期观音市除了祭拜观音以外,还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易活动。
大理国时期,骡马交易成为观音市的主要内容。《段氏传灯录》载:“正兴幼善武,喜击技。立位与高量成亲率兵平诸叛,有飞骑军之称。至此,国渐昌盛。于三月,立市叶榆城西点苍神祠,以易骡马。到时商贾云集,诸蛮四夷皆至。”[168]“立市”中的“市”为观音市。观音市的街场在苍山神祠前,主要用来进行骡马交易。因此,到了大理国时期,观音市上的商品交易以骡马为主。(www.daowen.com)
明代,观音市已经成发展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商品交易市场。1636年,徐霞客游大理时恰逢观音市街期,他详细地记载了当时观音市的状况,“十五日,是日为街子之始。盖榆城有观音市子之聚此地民俗。三月十五日祭观音,地点即在观音街子,今通称三月街,后人以此种仪式也进行交易活动,设于城西演武场中,其来甚久。自此日始,抵十九日而散,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彝物亦无不至。十六日……入演武场,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时男女杂沓,交臂不辨,乃遍行场市。观场中诸物,多药,多毡布及铜器木具……书乃吾乡所刻村塾中物及时文数种,无旧书也。既暮,返寺中。十七日……观永昌贾人宝石、琥珀及翠生石诸物。”[169]其中,“城西演武场”中的“城”是指在明代洪武年间修建的即今天的大理古城(位于大理中和镇)。演武场在今大理城西苍山脚下,为一大广场。从明至今,都在此赶三月街。从《徐霞客游记》中可以看出观音市的规模已很大,湖广、四川、江西、浙江、贵州、广西等十三个省和滇中地区各少数民族的货物都聚集在此交易。人们在观音街上搭起棚子作为交易的场所。市场上的商品多数为药材、毡布和铜器木具,还有来自内地的书籍和来自永昌地区的商人带来的宝石、琥珀和翠生石等珠宝。因此,到明代,观音市已经成为一个以当地药材和毡布交易为特色,杂以其他如珠宝、书籍等商品交易的交易市场。
清代,观音市的规模扩大,市场更加繁荣。清代学者师范曾经写过一首《月街吟》:“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观音石畔烧香去,元祖碑前买货来。吴绫蜀锦纷成柬,红者珊瑚白者玉。药气熏天种种全,奇形百出标双目。毡裘毳帽耳珠坠,爨缅番戎貌各殊。璀璨如游五都市,喧嚣如看上河图。对此人山与人海,山海当之色亦改。”[170]其中,“元祖碑”指元世祖平云南碑;五都市比喻繁华热闹的街子;上河图为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比喻游人众多,商贸繁盛。在师范的这首诗中,可以看到当时观音市已被称为月街(即三月街)。月街上的人数众多,各少数民族群众都聚集在此,非常热闹。交易的物品既有大量的药材,又有来自江苏的绫罗和四川的锦等各种精美的丝织品,以及珊瑚、玉器等各种奢侈品。因此,清代的观音市与明代相比,商品种类增加,市场更加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