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南边疆》内容简介 - 东陆学林(2018)

《西南边疆》内容简介 - 东陆学林(2018)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南边疆》的目录主要由论文、边讯、行记、书评、译述、附录六个部分组成。表1《西南边疆》文章数据汇总表续表《西南边疆》从创刊到停刊,一共存续了6年。在6年的时间里,《西南边疆》共出版了18期,一共刊载了143篇文章。其对西南地区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研究和介绍,堪称一部西南边疆的百科全书。现将《西南边疆》内容分为以下类别进行介绍。

《西南边疆》内容简介 - 东陆学林(2018)

《西南边疆》的目录主要由论文、边讯、行记、书评、译述、附录六个部分组成(详见表1)。《西南边疆》的征稿范围包括:①生活状况与社会组织、宗教艺术、语言与文字、教育状况、民间传说;②地理气象交通水利、矿藏开采、农业畜牧、荒地移垦、手工业、内外贸易;③民族杂处状况与统一问题、边民之战时训练、沿边交涉与对外关系;④边地游记、边地通讯、关于边地图书之介绍与批评;⑤其他。

表1 《西南边疆》文章数据汇总表

续 表

《西南边疆》从创刊到停刊,一共存续了6年。在6年的时间里,《西南边疆》共出版了18期,一共刊载了143篇文章。其中110多篇是涉及西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文章,内容包括: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社会组织、语言文字、教育医疗、民间神话、生活状况;西南地区的地理生物、交通矿业、农业水利、荒地移垦、手工业、内外贸易;边疆民族居住状况、边疆统一问题、边民的战时训练、对外关系与边界交涉;关于边地的游记、通讯、图书的介绍与点评等。其对西南地区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研究和介绍,堪称一部西南边疆的百科全书。这些文章提出了许多关于开发西南的方案和计划,有的从整体出发,对西南的发展构建了一个宏伟的蓝图;有的从某一个方面或在某一个发展领域提出开发意见,一方面启发国人了解和认识西南,另一方面为西南地区的建设献计献策。现将《西南边疆》内容分为以下类别进行介绍。

(一)政治经济

《西南边疆》中政治经济类的文章有13篇,其中多为总论性文章,介绍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状况等,并对西南边疆地区的区位优势做了分析,尤其是对发展交通、开发资源、边疆移垦和发展边疆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提出了许多见解和意见,呼吁政府和全国有识之士,从宏观上关注西南的建设。

(二)交通矿业

关于交通矿业方面的文章有11篇,主要介绍了西南地区的交通现状、铁路的开发建设以及矿业资源分布、储量、开发情况等。

交通运输方面,如周光倬的《云南铁路问题商榷》[63]一文,其中附有大量的云南铁道建议线初步勘察表、滇缅路南线所经各区域概况表、南北线比较表等多个表格,并通过线路对比,认为南线方案更经济和更有利于云南的发展。又如戴维斯的《滇越之物产与交通》一文指出,滇越的物产十分丰富,动植物品种繁多,并且是交通重地。他切中要害地指出:“一国经济的发展,交通犹如神经中枢”[64],进而呼吁加紧滇缅铁路、昆广铁路以及昆明至重庆、成都等铁路的建设。当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只能是一种良好的设想和愿望,但要发展云南经济,的确需要先行“交通革命”,从当今云南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也是科学的建滇方略

矿业方面,如何瑭的《澜沧孟连公鸡厂铅银矿产》一文,他曾于1935年随“滇缅甫段勘界委员会”进行过实地勘测,发现“凡边疆矿藏所在之地,如班洪炉房、金厂坝、西盟新厂、募迪老厂等处之铅银矿,均曾作一度之调查”,认为云南“矿藏之富,非内地所可比,且公鸡厂矿质甚优”。他因此呼吁“开发滇省蕴藏矿产,成为救亡之大计”[65]。同时指出,开发矿业“目光要求其远久,不可小计近算。只要重视滇省矿业之发展,定可出现一日千里之势。大西南矿藏丰富国人皆知,云南更有 ‘有色金属王国’”[66]之称。因此,在抗战时期就如何开发西南矿产资源的问题,曾引起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

(三)水利农业

水利农业方面的文章有10篇,主要对西南地区的农业情况和水利问题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发展农业和水利的方案和措施。

农业方面,如徐季吾的《云南之小麦面粉》认为:“根据初步调查结果,认为云南小麦之前途希望颇大,且有立即从事改进之必要。”[67]这些探究对云南的小麦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张凤岐在《一个原始农业生产的边区——车里》一文中,生动地描述了车里地区(即西双版纳)沃野千里,物产极其富饶,真可谓是“云南的一富源宝库”。[68]这可算得上是一篇很有参考价值的粮食发展调查报告。

水利方面,这类文章材料详细充实,立论很有见地。如《云南水利问题》一文,详细分析了云南水系、水域面积及沿岸人口等,并附有详细的图表,对如何治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对解决宾川平原之灌溉,提出了“引洱海之水,入于宾川”[69]的设想,进而设计了两种“引洱入宾”的水利工程方案。

(四)医疗教育

医疗教育方面的文章共有6篇,主要介绍了西南地区的疾病状况(如瘴虐)以及关于少数民族的教育情况,对西南地区疾病治疗和预防提供了参考意见,并对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推广给予了指导。

医疗卫生方面,如后晋修的《思茅之疟疾及其流行之初步研究》指出,疟疾在思茅流行十分严重,使思茅成了一个重灾区,“流行数十年,居民死亡2/3以上,多数村落及区段竟成为灭种之境”[70]。因此,他从思茅所处的地理位置、思茅人的生活习性和医药常识、居住地的环境卫生、疟疾盛行易发病月份、患病者的临床调查、该地区的社会医药事业发展及疟疾流行历史等方面展开调查分析,并且介绍了这里十分常见的几种疟蚊虫,对该地区的疟疾控制起到了指导价值。“张凤岐的《瘴疟与云南人口》是对元江、思茅、普洱等地疟疾的发生做了调查,指出云南作为民族的根据地,作为抗战建国的后方重镇,更应预防疟疾的蔓延,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71],对中国疟疾的预防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在《思茅之疟疾及其流行之初步研究》和《瘴疟与云南人口》等文章中,还对治标、治本如改造地理环境、消灭疟蚊滋生之地、讲究卫生、急救医药等提出建议。

教育方面,如刘国钧的《今后边疆教育应取方针》,强调了今后边疆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的三条原则:一是“须使教育与边民之生活,尤其经济生活,发生密切之联系。教育须成为生活,本为现代教育之基本原理”;二是“须确定今后边民之教育目的在唤起边疆民众对于其自身在中华民族中的地位之自觉,而能完成中华民族中之使命,以助国家之发展”;三是“今后边疆之教育设施,必须因俗制宜,各定办法”。[72]他认为要发展西南边疆的经济,必须要注重文教卫生的普及工作,提高边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五)民族概况

民族概况方面的文章有17篇,主要对少数民族的来源、生活状况、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进行了分析介绍。如彭桂萼的《耿马土司地概况》[73]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进行了叙述和论证,尤其是对傣族文化教育的探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徐益棠的《雷波小凉山倮族调查》[74],对雷波的社会形态、物质文化、社会组织、精神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调查内容还涉及彝族的宗教和艺术等方面(包括彝族巫教的神灵、宗教法器、宗教仪式等内容)。(www.daowen.com)

(六)历史人文

少数民族历史人文方面的文章有9篇,大多介绍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变迁和发展问题。如方国瑜的《马可·波罗云南行纪笺证》[75]一文,对马可·波罗关于云南的行纪进行了考证,并考证了其中存在的一些谬误,为今天我们研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留下了许多极其宝贵的文献资料。

(七)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方面的文章有6篇,如吴宗济的《拼音文字与西南边民建议》,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语言问题等进行了论述,内容包括语言的分类、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拼音文字对少数民族的适应性等。在统一国语方面,他提出了“促进国语的统一,进而促成政治上的统一,以增进民族间的团结力量”[76]的观点。他还对语言调查的注意事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首先,语言调查要具有必要性,有突出的意义和价值;其次,进行调查人员要具有一定的资格、不能随意安排,事先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才能够加入;再次,所要调查的环境要具有代表性;最后,语言取材、标音要慎重,尤其要专门注意其读音发音、专用术语、同音词、切音词的整理等。通过对少数民族进行了调查研究,内容包括少数民族的族源族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读音等,吴宗济认为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对提高西南边疆民族的文化水平,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国家的特殊意义,对巩固国防和边疆稳定具有重要的价值。

(八)制度风俗

制度风俗方面的文章有5篇,这些文章大都讲述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婚丧嫁娶的风俗习惯,以及生活状况、社会组织形式、贸易制度等。如马学良的《宣威倮民(白夷)的丧葬制度》[77],描写了宣威白彝的丧葬仪式,探究了仪式举行的原因,描写了仪式的整个流程等。

(九)神话传说

关于神话传说的文章有8篇,都是在结合理论和田野工作以及作者自身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是站在西南整体的视角对西南少数民族神话进行收集和评价。这些研究囊括了西南神话研究的各个方面,包括民族学、宗教学、人类学、神话学等。这些研究具有基础性、开创性的意义,但因时代的局限,其研究更多的只是收集和整理了西南地区的民族神话,而并未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十)地理、生物

关于地理、生物方面的文章有10篇,大都介绍了西南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天气、植被生物等情况。如《双江的茶业》对双江县的地理、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对双江茶业的种植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指出双江茶“维系着双江数万人的生活,也支持着云南省政府数万元的税收。值此抗战紧急之际,应设法予以保护、提倡、改进,使其日臻繁荣,竿头更进”[78]

(十一)边地游记

关于边地游记的文章有18篇,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曾深入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过田野调查,因此作者所写的都是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群敢为人先、不怕艰辛的民族学家,才能让我们深入了解当时这些地区的状况,为更好地开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如《俅江纪程》中,“俅女至十二三岁即文面,据说是怕察蛮拖走以偿牛债;怕傈僳拖去尸骨当钱粮”[79],反映了独龙女文面的缘由。方国瑜先生撰写的《卡瓦山闻见记》记载:“沧源岩帅、西盟居住的称为卡瓦、野卡,较为野蛮,猎头祭谷,不信佛;而班洪、班老居住的为称为卡刺、驯卡,不喜欢被称为卡瓦,自称腊家,信佛,不砍人头。另外班洪地区还有一支来自镇康、自称 ‘阿本’、他称 ‘本人’(意为 ‘匍匐’之意)的佤族,也没有猎头习俗。”[80]这反映了佤族因地域差异而导致其风俗习惯的不同。

(十二)边 讯

有关边讯方面的文章有7篇,主要介绍了边疆地区的自然、社会等状况,也有学者之间相互交流的书信。如《顺镇沿边的濮曼人》[81]对生活在双江、缅宁、耿马、沧源、澜沧一带的布朗族进行了较为深入详细的介绍,内容包括布朗族的族源、宗教、语言、风俗娱乐、生活状况、衣食住行等方面。这是我国第一篇研究布朗族的学术论文。

彭桂萼的《西南极边六县局概况》[82]对双江、澜沧、耿马、沧源、缅宁、镇康等六个极边地区进行了介绍,内容涵盖地理物产、文化教育、民族人口、社会问题等各方面。彭桂萼的《云南西南缅宁》[83]对缅宁的商业、手工业、农业等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对研究云南西南边疆行政区划、人口变动及教育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十三)书 评

关于书评的文章有20篇,主要介绍和评论了一些边疆学术文章,以文章为对象,实事求是,有见识地分析这些考察文章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徐益棠对《贵州苗夷歌谣》[84]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且进行了分析,指出《贵州苗夷歌谣》分为七类:叙事、酒歌、婚歌、丧歌、劳作歌、儿歌、情歌,并就各类别进行了点评。

(十四)附 录

关于附录的文章有4篇,内容主要为:研究地方资料汇编的,如《四川研究资料简目》;反映中国民族学会的发展,如《中国民族学会章程》和《七年来之中国民族学会》;介绍文物展览情况,如《西康文物展览会》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