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土地关系的研究,大体而言,主要围绕着前期的均田制和后期的庄园制展开,其间也涉及唐代的田令及政策、公田关系、租佃关系、吐蕃归义军时期土地关系诸问题。这样的状况,与唐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前后期的转折密不可分。当然,由于参与讨论的学者众多,意见便也很不一致。比如均田制,就存在着是否实行过的论争;比如庄园制,是否成其为制度,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而其中对于各种大大小小问题的不同看法、观点,更是层出不穷,不一而足。本篇的评述,力图抓住主要矛盾,反映出各家的主要观点,以揭示出研究的轨迹。
纵观20世纪唐代土地关系研究的特点,大致有以下这些。
其一,详于前期而略于后期。这固然与文献材料的多寡有关,更重要的是与20世纪以来出土的敦煌、吐鲁番文书更多地反映唐前期的土地关系有关。可以这么说,唐前期的土地关系研究,与敦煌吐鲁番文书的整理刊布的阶段性是一致的。而众多的学者在对文献材料作出分析的同时,也大多利用了文书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或印证文献材料,或有新的发明。
其二,在唐代土地关系的研究中,分量最大、着墨最多的是均田制。不说论文的数量,单看论著及论文选集,关于均田制研究的就有韩国磐的《隋唐均田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其后,作者又修订扩充为《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又有贺昌群《汉唐间封建的国有土地制与均田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汉唐间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以及宋家钰《唐朝户籍法与均田制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杨际平的《均田制新探》(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武建国的《均田制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等。而历史研究编辑部编的《中国历代土地问题讨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编《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上)、(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也都反映了当时中国学界对均田制讨论的代表性成果。而其他方面的,则可说很少有专著面世。
如果看一看日本学者的研究,则有曾我部静雄的《均田法及其税役制度》(讲谈社,1953年)、西村元佑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均田制度篇》(东洋史研究会,1968年)、堀敏一的《均田制的研究》(岩波书店,1975年)、铃木俊的《均田租庸调制度的研究》(刀水书房,1980年)等等。
并且由于均田制研究成果众多,于是就有武建国《建国以来均田制研究综述》(《云南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乌廷玉、张占斌《六十年来日本学者均田制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6期),以及收集了日本学者铃木俊、山本达郎、池田温、西川正夫、佐竹清彦、土肥义和、杉山佳男有代表性的论著的译文集《唐代均田制研究选译》(姜镇庆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当然,《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土地”节(张国刚主编,李锦绣、陈衍德撰写,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主要评述的也是均田制研究的成果。(www.daowen.com)
另外,韩国的均田制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90年代,亦有金圣翰《中国土地制度史研究——中世均田制》(新书苑,1998年)、金铎敏《中国土地经济史研究——联系北朝·隋·唐的均田制》(高丽大学出版部,1998年)诸专著。
其三,在唐代土地关系研究史上,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一、1949年前;二、1950年到1976年前;三、1976年至20世纪末。其间,由于历史社会原因,也有空白时期,即30年代以前,抗战时期及“文化大革命”时期(当然,这样说也不是绝对的)。三个阶段各显现出其一定的特色。大致说来,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较少而论述也较为简略,但在第二阶段所展开讨论的重大问题,都已在此一阶段提及,或者说有了雏形。第二阶段研究成果众多,论述也较为详细,但侧重于性质的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有些学者亦进行定量分析,利用出土文书进行研究的比重大大增强,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阶段的前期又形成土地关系研究的一个高潮,并且向纵深开拓发展,利用出土文书进行研究已成为当时此一领域的热点,但自进入90年代以后,虽有研究总结的著作问世,亦有学者仍在进行执着的探讨,但总的趋向则是成果减少。如何在前三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汇成新的更高层次的综合性研究的任务便摆在了学者的面前。
其四,毋庸讳言,在唐代土地关系特别是均田制的研究方面,日本学者着了先鞭,这当然是历史原因所造成的。但纵观整个研究史,我们就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学者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到80年代以后,已形成两国学者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批判这样的局面。
总而言之,20世纪唐代土地关系研究的状况是成果辉煌,新见迭出,而如何综合提高,特别是将敦煌吐鲁番文书结合起来研究则有待于来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