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针对“100分钟读三遍”读书法进行详细解说。首先,读第一遍时要用10分钟通读全书,要略读。
花10分钟大致浏览一遍的目的是为了把握这本书的大体轮廓。掌握了一本书的整体结构之后,较之对整本书一无所知,阅读的理解程度将会大不相同。
就像之前说过的那样,在阅读商务类及实用类书籍的时候,大可以做好舍弃其80%内容的准备。若非如此,就会严重影响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谁都不可能将一本书的所有内容全部记住。
就好像工作时安排待办事项的优先顺序一样,不管这本书是200页也好,250页也罢,我们一定要先找出这本书什么地方比较重要,什么地方不那么重要。
为了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我们更要以舍弃其中80%的心态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彻底摒弃那种“舍不得”的心态,一定要一边舍弃,一边阅读。如果是一本200页的书,那么值得阅读的部分大概也就只有40页,这40页内容一定要读懂吃透。
当米开朗基罗被问及是如何雕出大卫像的时候,他答道:“其实并不是我雕出了大卫像,大卫像早已沉睡在那块大理石当中,而我所做的,只不过是把无用的部分除去了而已。”
我觉得在思考、会话以及阅读等方面也是如此。“大卫像”就沉睡在书中,我们要带着将“大卫像”从书中发掘出来的意识去阅读。
有舍必有得。带着这样的想法去阅读的话,自然就会跳过很多内容。其实这个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倒不如说是在寻找。当我们用心去寻找书中的要点时,也就不得不跳过那些我们不需要的内容了。
因此,掌握书的结构及构成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首先要浏览目录,掌握书的整体构成,再在此基础上简单浏览全书。(www.daowen.com)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作者认为重要的地方,我们暂且不必将其作为重点,而只是按照我们既定的节奏去浏览即可。
其原因在于我们读书时不能漫无目的。从这本书当中我们想得到什么,这个目标设定越是明确,各项内容的先后顺序也就越是明了,我们的阅读效率也会更高。
掌握了书的大体结构,确定了各项内容的优先顺序后,读第二遍时的时间如何分配也就大体上确定了。
我有时候会从一本书的末尾或是后记读起。一般情况下,作者总是会在序言中激发读者的兴趣,让读者对自己的书有所期待,而在末尾才给出结论。几乎所有书籍的作者都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构思和行文的。
人们总是会非常重视临别时的话语,其重视程度绝不逊于表白时的语句,因为那会给人一种回味悠长的感觉。正因为如此,很多作者都会将自己最想要表达的东西、最想让读者知道的东西以及最能提升自己口碑的内容放在书的末尾。
知道了目的地和里程之后,即便手中的行李再沉重,也依然无法磨灭我们前行的意志。与此同理,如果读书时我们事先掌握了书的末尾或是后记的内容,这本书读起来就会备感顺畅。又好比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场体育赛事的结果,那么只需观看精彩回放就足够了。
书的作者总是会煞有介事地在书末才给出结论。但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开始就知道结论的话,就能轻而易举地抓住重点。跳跃式阅读,让我们的阅读变得更加轻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