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食品安全认证的现状
食品安全认证是第三方依据程序对食品、生产过程及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授予书面保证或合格证。目前,我国食品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注明天然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等类型的产品。在不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下,基于标准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企业,通过对其有效性的自我声明和来自第三方的评定结果,可以由食品安全认证标志向社会表明其控制食品安全危害,持续、稳定地提供符合卫生安全要求食品的能力。
(二)我国食品安全认证的发展历程
作为合格评定的重要领域之一,有关食品、农产品安全方面的认证制度与我国认证事业发展的路径基本相同,同样经历了引入起步、全面推广和最终形成三个主要阶段。(www.daowen.com)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是我国食品安全认证制度的引入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开始在食品领域试行产品认证制度;同时,在管理体系认证方面,我国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参考ISO 9000—1987系列标准,于次年制定发布了GB/T 10300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并授权中国质量协会等机构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试点。
90年代至21世纪初,是我国食品安全认证制度的全面推广阶段。这一阶段的开始以1991年5月7日国务院第83号令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为标志,其后一系列有关认证认可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相继出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产品认证管理部门相继成立并展开工作;此外,管理体系认证也取得广泛发展,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都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2001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认监委”)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认证事业进入了最终形成的阶段。在此之后,我国建立了集中统一的认可制度,加强了认证认可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成立了认证认可行业自律组织[4],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特色、影响力的食品安全认证体系。其中包括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推动的四种形式的产品认证,即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食品质量认证(酒类)和绿色食品认证,以及ISO 22000、GAP等多种形式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目前我国食品认证形式较多,且都属于自愿性认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