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掌握语言技巧,尤其是口语的表达能力,必须以语言的“礼”吸引人,以语言的“美”说服人。成功、有效的语言,能使交流双方心理认同,给对方带来满足或愉悦,达到心灵相近的目的。如交通广告用语中,一改以往“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禁止在此区域高速行驶”“当心车祸”的口吻,变成“母亲、妻子、儿女盼着您平安回来”等充满感情的广告语,更使人易于接受。
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应尽量合乎交流双方的特点,诸如性格、心理、年龄、身份、知识面、习惯等。有这样一个笑话足以说明这一点:在一只游艇上,来自各国的一些实业家边观光边开会。突然,船发生了故障,慢慢下沉。船长命令大副:“赶快通知那些先生们,穿上救生衣,马上从甲板上跳海。”几分钟后大副回来报告:“真急人,谁都不肯往下跳。”于是,船长亲自出马。说来也怪,没多久,这些实业家们都顺从地跳下海去。“您是怎样说服他们的呀?”大副请教船长。船长说:“我告诉英国人,跳海是一项运动;对法国人,我就说跳海是一种别出心裁的游戏;我警告德国人,跳海可不是闹着玩的。”“您又怎样说服那个美国人呢?”“那还不容易,”船长说,“我告诉他已经为他办了巨额保险。”这纯粹是个笑话,然而笑话里包含了一个浅显的道理: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应尽可能地合乎对方心理需要,这样才会取得令人愉快和满意的效果。
同样,语言的心理调节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把素面称作阳春面,把监狱中的囚犯称作“触犯了法律的朋友们”等,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显示了说话者高雅、诚挚、宽容的生活情趣和教养。在产品推销时,“您是否需要鸡蛋?”和“您要几个鸡蛋,一个还是两个?”两种不同方式中,后者把心理引导术结合在推销艺术中,其结果可想而知。(www.daowen.com)
此外,还要考虑到交流双方的文化差异。地区文化运用的不当会使语言沟通受阻,在上海见人称“师傅”习以为常;称北方人为师傅,会让他觉得非常正式、客套;而称广东沿海等地的人为师傅,则会让人觉得粗俗和不近人情。文化背景、个人资历、阅历等都会影响到语言的交流,例如,对知识层次较高的人语无伦次、漫天闲聊,也会使对方生厌。只有明确交谈双方的联系与差异,才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并由此萌发交往欲望,拓宽交流的内容范围并逐步深入。
为了时时处处体现“礼”的内涵,还要谦虚和谨慎、语言条理清楚、目的简洁明确,适应不同对象的理解程度,且三思而后言,避免“祸从口出”,有意识地控制谈话的深度、情绪和节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