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特征是礼仪与道德的结合。在中国,礼是一种制度的秩序,也是一种伦理的规范。先哲们的论述清晰地揭示了礼与德的关系。首先,礼是德的基础。扬雄在《法言·问道》中指出:“礼,体也。人而无礼,焉以为德。”倘若人不懂得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礼是立身做人的前提,也是加强道德修养的基础性内容。其次,礼是德的规范。儒家认为仁是一切道德的精神价值,而礼则是仁的具体行为规范。其基本精神就是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北宋名臣范纯仁在《戒子弟言》中说:“……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再次,礼是德的保证。荀子在《荀子·修身》中说:“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因此,中国人的礼,是以内在的德性为基础的,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善良的人性,是一种高尚的人格,是一种规范的人伦。正如《礼记》中所说:“德辉动于内,礼行诸于外。”礼仪要求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互相尊重,诚恳和善,待人和气,仪表端庄,而这些都源于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孟子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社会交往中,不论是彬彬有礼,还是侃侃而谈,前提都是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善意和宽容,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礼仪的技术性知识才可能发挥它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不尊敬别人,或许他能把社交规则背得滚瓜烂熟,能在特定场所故作优雅,可一旦来到陌生人聚集的公共场所,一不高兴,他很可能就会原形毕露。君子之风能不能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尤其在公共场所得以保持,关键要看“礼”有没有扎根在内心深处。当下公共领域内种种无礼行为,与其说是这部分人不拘小节、文明意识不足,倒不如说是他们心目中没有他人,不知道尊重他人的权利、人格和尊严。因此,礼仪的真正内涵并不是表面的一个形象,抑或一个简单礼节,礼仪是舒心的、愉悦的、温暖的,礼仪最高的境界永远是源于内心深厚的修养,源于内心对他人的尊重。(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