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一词,始见于先秦的《诗经·小雅·楚茨》:“为豆孔庶,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辞源》对“礼”的一种解释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而“礼仪”则被解释为“行礼之仪式”。现代社会的“礼仪”是从传统社会演变而来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人们的表述之中,与“礼”相关的词最常见的有几个,即礼仪、礼节、礼貌、仪式、礼宾、礼俗等。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被视为一体,混合使用的。其实,它们不可简单地混为一谈。
(一)礼仪
概括地说,礼仪是人类在共同生活和交往中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的,为人们所共同遵循的律己、敬人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包含礼貌、礼节、仪式、礼俗等。国内外至今还没有哪个机构制定或发布礼仪规则,规定手一定要这样握,桌子一定要这样摆等。礼仪是经过不断传承和淘汰,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逐渐约定俗成的。礼仪是个多维度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对礼仪进行解析,如表1-1所示。
表1-1 礼仪概念解析
(二)礼貌
礼貌是人们在交往时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礼貌主要通过礼貌语言和礼貌行为来表现对他人的谦虚和恭敬,体现了时代的风尚与道德水准,以及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它对人们交往时的基本要求是诚恳、谦恭、和善和有分寸,做到待人“诚于中而形于外”。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一个微笑、一个鞠躬、一声“您好”,这些都是礼貌的具体表现。礼貌是一种装饰而不是伪装,它是强化并照亮内在自我的方式。要体现出良好的礼貌,需要具备多种品质,如耐心、自制、体贴、先人后己等。
(三)礼节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敬、祝颂、问候、致意、哀悼、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和照料的惯用形式,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从形式上看,它具有严格的仪式;从内容上看,它反映着某种道德原则,反映着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善。例如,在某人生日那天,朋友对他说一句“生日快乐”,或给他送上一个生日蛋糕等,这就是礼节。(www.daowen.com)
【阅读材料】
礼仪、礼貌、礼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礼仪、礼貌、礼节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本质都是表示对人的尊重、敬意和友好。但比较而言,礼貌侧重于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而礼节侧重强调的是这种品质的表现形式。通俗地说,礼貌是叫你要对人好,礼节则是教你如何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好。只有借助一定的规范和技巧,你的礼貌才能得体地表现出来。有礼貌而不懂礼节,在与人交往时,会尴尬紧张、手足无措。没有礼貌而只学些表面的礼节形式,就难免机械模仿,故作姿态,使人感到虚假。因此,讲礼貌与懂礼节应是内在品质与外在形式的协调统一。礼仪的文化内涵要相对深一些,多用于较大规模或较隆重的场合。一般来说,礼节产生于礼仪之前。最初的社会交往活动规模较小,礼节也较为简单,随着社会交往的复杂化和现代化,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礼节也越来越复杂,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礼节程序。礼节就从礼仪中自然而然地游离出来。因此,礼节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程式化了的礼节。
(四)仪式
仪式是指在一定场合下举行的,业已规范化、程序化的一种表达礼貌、礼节的活动。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或是在组织开展各项专题活动过程中,常常要举办各种仪式,以体现出对某人或某事的重视,或是为了纪念等,如结婚仪式、欢迎仪式、升旗仪式……在现代礼仪中,仪式大有越来越简化的趋势。不过,有些仪式的程序仍然是不可省略的。
(五)礼宾
礼宾就是按照一定的礼仪接待宾客。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涉外活动中,主方根据客方人员的身份、地位、级别等给予相应的接待规格和待遇,称为礼宾或礼遇。
(六)礼俗
礼俗即民俗礼仪,指各种风俗习惯,是礼仪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由历史形成的,普及于社会和群体之中,并根植于人们的心理活动之中,在一定的环境中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民俗礼仪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民俗礼仪,包括居住(建筑)礼仪、服饰礼仪、饮食礼仪、生产礼仪、技术礼仪等;二是精神民俗礼仪,包括宗教礼仪、信仰礼仪、礼仪禁忌、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体育活动中的礼仪等;三是社会民俗礼仪,包括家庭礼仪、节日礼仪、人生礼仪、组织礼仪、社会活动礼仪等。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甚至一个小小的村落都会形成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