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打造一生受用的基础设施:你的保险指南

打造一生受用的基础设施:你的保险指南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问题在于,你并没有那么多的“两个小时”。后来,我一个新闻专业出身的人从事的却是“卖保险”的工作。让我颇感意外的是,在薪酬福利一栏里,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健康与保险”,在它之下,才是薪酬与奖励、职业与发展、家庭与生活。我本想在加班间隙放松一下,却在貌似和保险行业八竿子打不着的NASA官网上看到了与保险相关的信息。比如,疾病和身故是一个人面临的最大风险,健康医疗计划和寿险计划就是应对这两大风险的。

当中信出版社的编辑找到我,约我写一本关于保险科普图书时,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下面这些内容:

保险是什么?重疾险是什么?年金险是什么?万能险是什么?寿险是什么?……

相信你在网上或者朋友圈也看过这类关于保险的科普知识,大部分对保险的介绍都采用了这种模式和风格。然而,这种方式存在一个问题:作者默认读者和自己身处同一个世界,没有认知上的差别。可是,保险从业者习以为常的许多理论和概念,对于消费者来说却很陌生。

要跳出惯性思维,化繁为简地科普保险知识,真的很难。

这种难还体现在,我很难同时“讨好”精算师、业务员、消费者(读者)三个群体。精算师注重数据和论述的严谨性,讲解一个小小的术语,往往要铺陈大段前置条件和假设描述,没有几百字下不来。这种文章或书籍过于枯燥、专业,读者肯定没兴趣阅读。但如果我摒弃教科书式的叙述方法,以社会现象、消费者需求、个人经验为重点讲述保险时,又很容易被精算师找出“瑕疵”。

不过,精算师和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只涉及表达方式,这不算什么大事儿。但对业务员来说,说什么、不说什么,引发的争议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保险行业有很多“趣事”,同行相轻是其中之一。早些年内地保险公司数量较少,而现在仅寿险公司就有80多家,争论便无休无止了。最近几年,随着香港保险的加入,这场“辩论赛”变得更加热闹。

本书中的保险产品分析和介绍,必然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引导作用,即买什么和不买什么。对于精算师、业务员、消费者我无法兼顾,只能三者选其一:为消费者(读者)代言。我发现,其实消费者对保险的诉求非常简单,就是买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保险。

保险产品的复杂性、销售流程中的不合理现象等因素共同筑起了一堵高墙,隔开了消费者和保险从业者。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堵墙敲敲打打,让它透点儿光、进点儿风,让墙壁另一侧的保险世界显得不那么冷冰无趣。

作为一名互联网保险从业者,我想为这个行业多说两句。

对于保险来说,互联网到底意味着什么,又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对于这些问题,保险行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个是坚定的支持派,他们认为互联网必将颠覆传统保险行业,代理人模式可能会彻底消失;另一个是坚定的反对派,他们认为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传统的保险销售模式完全不会改变。

当然,消费者无须参与这场争论。对保险业来说,互联网至少能发挥的价值是:尽可能地消除信息不对称。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消费者只能通过业务员获取保险产品信息。这种信息获取方式,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上大学时修读过传播学理论,我对其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印象深刻:信源,即信息的来源。

如果信源单一,受众就会很难识别信号和噪声,也就无法分辨信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意味着你的关于保险的一切认知都依赖于独立个体的信息输出,而这不符合理性决策的逻辑。即使这个人是你的亲人、朋友,也不意味着他的信息百分百正确、有效。信源的单一性,必然伴随着很高的沟通成本。对保险一无所知的你,和业务员聊上两个小时是非常正常的。但问题在于,你并没有那么多的“两个小时”。所以当你想再次寻找信源时,很可能会因为时间成本而选择放弃购买保险。这正是互联网存在的价值,它赋予我们更高效地获取信息的权利。

所以请记住,互联网的出现不一定会改变你购买保险的方式——你既可以选择网上投保,也可以选择通过业务员购买。但它一定会改变你对保险的认知和决策流程。只有当你充分利用互联网,把“了解保险知识”纳入保险规划的首要环节时,才可以负责任地说:我十分用心地做了保险规划。

工作以来,我一直不断地宣传和普及科学保险理念。但说实话,如果一份工作做久了,即使再热爱它,你也可能在某个时刻感到疲惫。

某天晚上加班,关掉电脑上的几个文档后,我一边靠在椅子上休息,一边忍不住思索:到底什么样的工作才称得上好工作?什么样的工作才称得上有意义?(www.daowen.com)

我年少时的梦想是成为小说家。十几岁的男孩被新概念作文竞赛搅得心潮澎湃,枕边都是像《在细雨中呼喊》《马桥辞典》这类先锋文学。后来,我一个新闻专业出身的人从事的却是“卖保险”的工作。

既然此刻的我认为当下的这份工作谈不上有意义,不妨摆脱现实主义的枷锁,去看看理想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样子。仰望星空的天文学家,从事的应该算得上是有意义的工作吧。于是我坐起身,打开浏览器,搜索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官网,想看看这家机构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仰望星空”,像我这种“卖保险”的人能不能胜任。

招聘板块被放在NASA官网非常显著的位置上。在这里,你可以提交求职申请,阅读岗位需求,了解薪酬福利。让我颇感意外的是,在薪酬福利一栏里,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健康与保险”,在它之下,才是薪酬与奖励、职业与发展、家庭与生活

关于健康与保险,NASA的描述是:

作为NASA的成员,你将享有健康医疗保险计划(包含牙科和眼科治疗)和寿险计划,保险计划的账户可灵活配置,保费由个人与政府共担。

NASA的员工福利协会也会提供高性价比的员工保险计划,当然,这份额外计划完全基于自愿。

我本想在加班间隙放松一下,却在貌似和保险行业八竿子打不着的NASA官网上看到了与保险相关的信息。在仰望星空的人眼中,合理、充分的保险规划,可能真的和天空一样重要。

再读一遍NASA官网上关于员工保险的描述,你应该会发现这些内容正是我在本书里介绍过的。比如,疾病和身故是一个人面临的最大风险,健康医疗计划和寿险计划就是应对这两大风险的。再比如,团体保险相当重要,对在公司和机构供职的人而言,团体保险是最重要的员工福利,堪比工资。又比如,保险可以通过包含更多的责任来实现升级。牙科和眼科是高端医疗险的常见责任,也是企业和机构善待员工的最好证明。

今天我和同行在奔走传播的知识,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常识。夸张一点儿说,保险就是生活里的水和空气,它无处不在,却无从感知。与构思雄壮的宏伟蓝图相比,变成水和空气才是保险最大的价值和使命。

当保险成为水和空气时,你就可以忽视它的存在,更不需要操心该怎么买保险,你只需要知道如果自己不幸身故,家人可以获得足够的经济保障;如果不幸罹患癌症,家庭的收入不会中断,房贷依然还得起,孩子的生活费不会无着无落。

你觉得这是乌托邦吗?真的不是。一个二十岁出头、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年轻人,一年只要交三四干元保费,就可以无比接近这个乌托邦。

如果说政府层面的社会医疗保险是属于一个国家的理想主义,那么商业保险则是属于一个阶层的理想主义。这个阶层的进入门槛不高,在今天的中国,只要你进入城市,从事一份体面的工作,就能成为这个阶层的一员。

最后,我必须强调,本书旨在普及保险知识,推广保障理念。考虑到行业监管政策和市场的动态变化,相关规则的变更时有发生。因此,在本书定稿后,书中极少数表述可能“过时”或不准确,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如有问题,欢迎大家通过公众号“槽叔”与我讨论。

关于本书的写作和出版,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她一直十分认同我在保险科普领域的尝试和努力。本书部分章节的思路和框架,得益于她的珍贵灵感。感谢我的两位母亲,没有她们的帮助,我们的小家就不会有安稳的日子,我和妻子也无法专注地工作。感谢我的女儿,她在我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实现了睡整觉的重大进步,为我每夜的挑灯奋战和充足睡眠创造了必要条件。感谢中信出版社的苏扬、韩琨、刘小鸥三位编辑,本书从0到1,有赖于她们的专业和付出。感谢我的校友杜强、张天宁,他们在本书的策划和撰写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这本写给每个普通人的保险指南,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