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朱熹创立的白鹿洞书院:国学经典的阅读与应用

朱熹创立的白鹿洞书院:国学经典的阅读与应用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熹[1]白鹿洞书院曾有洞主上百位,朱熹仅呆了两年多时间,在这里,朱熹创立书院学规,建立了严格的人伦秩序,即所谓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贯彻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义理,他使白鹿洞书院成为南宋以后700年书院办学的样板,为全国四大书院之首。

朱熹创立的白鹿洞书院:国学经典的阅读与应用

朱 熹[1]

白鹿洞书院曾有洞主上百位,朱熹仅呆了两年多时间,在这里,朱熹创立书院学规,建立了严格的人伦秩序,即所谓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贯彻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义理,他使白鹿洞书院成为南宋以后700年书院办学的样板,为全国四大书院之首。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立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左,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禁防之外,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王涵:《中国历代书院学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注释】

[1]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之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译文】

父子间要有骨肉之亲,君臣间要有礼义之道,夫妻间要挚爱又要有内外之别,老少间要有长幼之序,朋友间要有诚信之德。这就是兴办教育的目的。圣人尧舜让司徒契教化百姓的就是这“五教”,学子要学的也就是这“五教”。而学习的顺序分为五个步骤,具体如下:广博地学习,审慎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分辨,诚实地践行。这就是学习的顺序。学、问、思、辨,这是为了探究道理。要诚实地践行,就要知道修身、处事、接物的原则。具体如下:说话忠诚信实,行为笃厚恭敬;惩戒愤愤,抑止情欲;见善便学,有过则改。这是修身的原则。以礼义端正自己,不去追求物质利益;努力张扬阐明天下之大道,不去计较个人得失。这是处事的原则。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做事不成功,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接物的原则。我认为,古代圣哲教人读书学习,无非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修养身心,然后推己及人,并不是为了记览辞章,沽名钓誉,追求利禄。今天的一些学子,违背了圣者的教导。圣哲教育人的法则,在经典中都有记载,有志向的人,当熟读精思,审问明辨。如果知道这是自然之理,必须以此约束自己,那就何必要等他人立下规矩,才依此去做呢?近世学堂虽有规则,但很不够,并未符合圣哲的意图。所以,本书院另立学规。将圣哲教人读书求学的根本原则,分条列出贴在门楣上,请诸位学子共同研读,遵守执行,并约束自身。只有严格要求,才会有所戒惧。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些规定,书院一定会做出相应的处理,不会姑息。希望大家牢牢记住。(www.daowen.com)

【思考与练习】

1.背诵《白鹿洞书院揭示》。

2.你的家乡有书院吗?书院文化的意义何在?

国学课堂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是中国古代最系统、最有影响力的读书方法,由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而成,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条。

一、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包含三个意思:第一,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凡读书,先读《论语》《孟子》,然后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妍丑不可逃。若未读彻《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权衡,多为所惑。”不仅读何书有一个次第的问题,就是读同一本书也存在次第的问题。“上句了然后及下句,前段了然后及下段,乃能真实该遍,无所不通。”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朱熹将一个人受教育的阶段分为童蒙、小学、大学,从“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清洁,次及读书写字及杂细事宜,皆当所知”到“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再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能精于思考。他提出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强调读书必要读足一定的遍数,即使已能成诵,若遍数不够,仍要读够遍数。熟读是为了精思。朱熹提出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对于精思的方法,朱熹提出了“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

三、虚心涵泳

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所谓“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四、切己体察

朱熹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他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否则即使是“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也无益于学。

五、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必须抓紧实践,发愤忘食;其二,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为此,朱熹把读书形象又深刻地比喻为救火治病、撑上水船和破釜沉舟。他认为读书应该具有犹如救火治病那样的紧迫感,具有撑上水船那样不进则退的顽强作风和破釜沉舟那样的勇往直前的精神。

六、居敬持志

“敬”就是端正态度、诚心诚意、兢兢业业地去做。朱熹指出:“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所谓“居敬”,就是读书时态度端正,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朱熹说:“读书须收敛此心,这便是敬。”又说:“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他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只有树立了明确的志向,才能“一味向前”,学业不断长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