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巩[1]
本文是作者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而写的一篇叙记。文章先由墨池的传闻推出王羲之书法系由苦练造就的结论,然后引申到“欲深造道德”,要靠后天勤奋深造的普遍道理。全文因小见大,语简意深,多设问句,辞气委婉,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文风。
临川之城东[2],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3],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4]。羲之尝慕张芝[5],“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6]?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7],而尝极东方[8],出沧海[9],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10],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11]。教授王君盛[12],恐其不章也[13],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14]。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15],而因以及乎其迹邪[16]?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17],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清]吴楚材、吴调侯编著,田宇、孙佳宁译注:《古文观止》,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注释】
[1]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著作今传《元丰类稿》50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2]临川:宋抚州临川郡。即今江西抚州市。
[3]洼然:低陷的样子。
[4]荀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有《临川记》。《太平寰宇记》卷一载其记叙王羲之官临川及墨池的事。
[6]岂信然邪:难道是真的吗?
[7]“方羲之”句:王羲之当时与王述齐名,羲之任会稽内史,朝廷又命王述为扬州刺史,会稽属扬州,羲之耻位于王述下,便辞职隐居,誓不再仕。事见《晋书·王羲之传》。
[8]极:至,达。(www.daowen.com)
[9]出沧海:泛舟东海。据《晋书·王羲之传》载:“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10]徜徉(chángyáng)肆恣:纵情遨游。
[11]州学舍:指抚州州府的学舍。
[12]教授:官名,主管学政和教育所属生员。
[13]章:同“彰”。
[14]楹:厅堂前部的柱子。揭之:标明。
[15]不以废:不肯让它埋没。
[16]“而因”句:因而爱及他的遗迹吗?
[17]仁人庄士:有道德修养、为人楷模的人。遗风余思:留下来的风范,传下来的思想。
【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这就是王羲之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之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的结果,而不是天才的原因。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花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生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吧?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吧?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思考与练习】
1.曾巩作《墨池记》的初衷何在?谈谈你的理解。
2.你还知道哪些先贤治学读书的故事,到班上组织读书故事会,看哪一组的故事讲得好。
3.课后查找资料,找找王羲之还有几处“墨池”,写一则介绍性的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