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学经典阅读与应用-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国学经典阅读与应用-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2]。蓬莱文章建安骨[3],中间小谢又清发[4]。俱怀逸兴壮思飞[5],欲上青天揽明月[6]。(王琦校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2014年版。)[1]宣州:今安徽宣城市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6]揽:摘取。

国学经典阅读与应用-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

李白作此诗时应在宣城隐居,自天宝三载(744)离别长安,已近十年。十年中,他虽高言放世,访名山,受道箓,但心田深处无时不在企望着再度奉召,一展其“王霸”之图。但十年竟成蹉跎,这就是他深重的“昨日愁”。但李白言愁,从来不肯以低调出之,而总是以狂放的形态——往往是借酒来宣泄,愁苦与狂放的交战,使他的诗表现出一系列个性特征。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2]

蓬莱文章建安骨[3],中间小谢又清发[4]

俱怀逸兴壮思飞[5],欲上青天揽明月[6]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7]

(王琦校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2014年版。)

【注释】

[1]宣州:今安徽宣城市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2]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3]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建安风骨经秘籍并皆在也。”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劲,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4]小谢:指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小谢、大谢。这里用以自喻。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5]逸兴(xì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雄心壮志。(www.daowen.com)

[6]揽:摘取。

[7]明朝(zhāo):第二天早晨。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piān)舟:指隐逸于江湖之中。扁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lǐ)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

【思考与练习】

1.概括本诗的情感内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追求?

2.收集古人写的赠别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带到课堂上来赏析。

国学课堂

李白布衣入翰林

李白的理想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通过玉真公主的引荐得到唐玄宗的召见,进入长安。李白在长安待了三年,《草堂集序》说:“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这时他事实上只是处于一个上宾或者客卿的地位,而不是一个正式的官。王琦《李太白诗集注》引证得很明白:

文献通考》:翰林学士,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置。初以中书务繁,乃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学士分掌制诰书命;至是号供奉为学士,别建学士院,专掌内命,以张洎、刘克谦首居之,而集贤所掌于是罢息。自后给事中张淑,中书舍人张渐、窦华等人相继而入焉。其后有韩雄、阎伯玙、孟匡朝、陈兼、蒋镇、李白等皆在翰林中,但假其名,而无所职。《雍录》:开元前北门本无学士,亦无职守,如李白辈供奉翰林,乃以其能文特许入翰林,不日以某官供奉也。俗传白衣入翰林者此也。又曰:上数欲命白以官,为宫中所捍卫而止。是白在天宝竟无官也。

所以魏万《李翰林集序》说他“年五十余,尚无禄位”,李白的入翰林,是始终居于一个客卿地位的。至于李白入翰林之前,有时候很阔气,可以周济朋友,有时候很穷,需要向人“丐贷”。他阔的时候究竟是因为从家里带出来一些钱,还是有阔朋友接济了他,还是因为他娶了前朝宰相许围师的孙女,所以手头有几个钱,已不可知。但是要说明李白当时的情形,李白有一首《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可见李白当时基本上是被人目为“微贱”的,这就是李白的布衣身份。

李白一生是在浪漫之中,这浪漫的方式,唐代很普遍,这是一个很有兴味的问题。例如杜甫家累很重,生活困难,当时也还没有大名,却也是浪游度了一生的。杜甫一生在官的年月总加起来一共只有三年左右,而且“授河西尉”还“不拜”,“补京兆功曹”还“不赴”,究竟凭着什么可以不做官而只是作诗得以度过一生呢?以李白当时的声名,当然比杜甫更有办法,可是有时候也会弄到“余亦不火食,游梁同在陈!”“而我竟何为,寒苦坐相仍;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但是无论李白还是杜甫都坚持了这个浪游。李白自称“布衣”,杜甫诗中也自称“野老”或“布衣”,作为一个野老或布衣在当时有条件可以浪游是不容怀疑的。李白从二十五岁离开四川,他有《上安州李长史书》说:

孤剑谁托,悲歌自怜;迫于恓惶,席不暇暖。寄绝围而何仰,若浮云而无依;南徙莫从,北游失路。

李白的浪游生活从一开始就是这样栖栖惶惶地找政治出路,而李白的大半生正是在开元的全盛日中。唐玄宗直到开元后期韩休为相的时候,还不失为一个开明的帝王,可是那时候李白却在忙着创造自己的布衣地位。一个在野政治家的地位,不是轻易能够获得的,一个诗人的盛名,也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所以等到李白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候,李白已四十多岁,开元全盛日也已过去了。这时宰相换成了阴险的李林甫,唐玄宗迷恋上了杨太真,然而李白既然有机会到了长安,自然也绝不肯不施展抱负,因此政治上的斗争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就逐渐招来了诽谤与打击。

天宝三年春,李白怀着理想幻灭的痛苦与悲愤离开了长安,开始了以梁园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

(参考林庚著:《诗人李白》,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