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论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

《论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舜成亲后,要求妻子孝敬公婆,尽媳妇之道,关照弟弟,尽嫂嫂的本分,不可以因妻子的高贵出身而破坏家庭的规矩。

《论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

《论 语》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孝道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论语》中有关孝道的认识,生动形象地教导人们孝亲敬老,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具有重要作用。

(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3)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4)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5)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子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6)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7)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8)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9)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译文】(www.daowen.com)

(1)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2)孔子说:“(评价一个人应该这样,)其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在他的父亲去世后,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的父亲去世三年以后,他依旧像他父亲生前那样,坚持原有的为人准则,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说是做到了孝道。”

(3)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4)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

(5)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所说的孝,往往是指能够赡养父母。其实就连狗马之类都能够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恭敬之心,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有什么区别呢?”

(6)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7)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荣而不怨恨。”

(8)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9)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思考与练习】

1.“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2.录制一段有关你大学生活的视频,或者拍摄一段你感恩父母的视频,请父母观看。并记录你父母观看视频后的情形,最后在班级分享你的感悟。

国学课堂

孝顺的虞舜

三皇五帝的虞朝帝王舜本是个普通平民,父亲瞽叟(gǔsǒu,老者)是个瞎子,且品性固执,不懂礼仪。舜母早逝,瞽叟再娶,后母刁顽,常作恶言,并唆使舜父欲杀舜。后母生子名象,为人傲慢,亦对舜仇视。但是舜仍然对父母很孝顺,对弟弟很友爱,设法避免祸害,但却毫不怨恨,并承担全家的劳动工作,常在历山耕种。因为舜的孝行这么难得,感动了上天,致使他耕种的时候,有象出来协助,有鸟帮他锄草。

舜二十岁的时候,他的事迹已传播很远,到他三十岁的时候,当时的领袖帝尧为找寻替任的接班人而问计于四岳(四时之官),四岳一齐推荐了舜。于是帝尧决定深入对舜进行考察,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又命九个儿子和舜一起工作,观察他对内对外的为人。

舜成亲后,要求妻子孝敬公婆,尽媳妇之道,关照弟弟,尽嫂嫂的本分,不可以因妻子的高贵出身而破坏家庭的规矩。舜对尧的九个儿子要求也很严格,一点也不迁就,使他们为人更敦厚谨慎,事事心存尊敬的态度。

舜在历山耕作,由于和气谦让,同他一起开荒种地的人受到感染,变得能够互让,和洽相处,田界也不计较。舜去雷泽钓鱼,那里的人慢慢都能放下争执,互敬互让。舜在河边造陶器,仔细认真,不合格就重做,那些马虎的人见了,感到惭愧,跟着渐渐也就做得精致了。舜的品德在大家中产生很大感召力,人们都愿意亲近他。他住的地方本来很偏僻,但一年后就变成村落,两年成了邑,三年成了都。

帝尧于是很赏识舜,奖赏给他高级衣料做的衣服,一架名贵的琴,一群牛羊,又为他修建了粮仓。舜的父亲、后母和弟弟象看到,很为妒忌,一心暗害他,占为己有。瞽叟叫舜去清洁粮仓那高高的上盖,然后暗中纵火,要烧死他。幸得娥皇,女英预先给舜准备了竹笠,一手一个张开如鸟的翅膀,乘风飘下而不死。瞽叟又与象设计让舜修井,然后推下沙泥土块活埋他,得手之后三个人瓜分舜的财产,象要琴和舜的两个妻子,而牛羊衣物粮仓归瞽叟及后母。幸舜在两个妻子安排下,预先在井旁凿开一洞,下井后即藏身而得不死。他出来的时候,象正占据舜的房子抚弄那架名贵的琴,见到舜而终于感到惭愧不已。舜心中明知瞽叟,后母和象合计害他,但仍然和过去一样,孝敬父母,友爱弟弟,并没有一丝埋怨。

帝尧对舜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又分派工作让舜去做,终于认为舜的品德确实好,而且能干,能凝聚天下有能之士,使更多能人愿意出来辅助政事,治理的地方父有义,母有慈,子女孝顺,兄长爱护弟妹,弟妹恭敬兄长,远近的部族都对舜异常尊敬,便将帝位传给这贤人,这就是历史上的所谓禅让。舜以一介平民,一跃而为虞朝的帝王,纯是孝与忠所致。吕纯阳师尊在《吕祖全书》中介绍了七十二位忠神,三十六位孝神,另五位忠孝神,合共一百一十三位,虞舜帝排于第一位,为“旋转乾坤,纯忠纯孝,揖让大德神圣,有虞大舜帝,无极至尊”,备极尊崇礼敬,要求我道中人,对各忠孝神之忠孝精神要“坚志奉行,细心体会”,“朝夕拜诵,广布人间”。

(刘青文主编:《千字文》,北京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