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孟子》:孟子哲学思想及典故

《孟子》:孟子哲学思想及典故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著,记载了孟子的哲学、民生、政治、教育等思想观点,还收录了孟子辩论讲学的典故和社会活动。《孟子》与《论语》《中庸》《大学》被南宋的朱熹合称推崇为儒家四书。《孟子》一书总计三万五千余字,是“四书”中内容最丰富、篇幅最长的一部儒家经典。([清]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1]节选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

《孟子》:孟子哲学思想及典故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著,记载了孟子的哲学民生政治教育等思想观点,还收录了孟子辩论讲学的典故和社会活动。“性善论”是孟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基本点,在此基础上向外拓展延伸出了“仁政”“民贵君轻”等思想学说。《孟子》与《论语》《中庸》《大学》被南宋朱熹合称推崇为儒家四书。《孟子》一书总计三万五千余字,是“四书”中内容最丰富、篇幅最长的一部儒家经典。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清]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1]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2]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3]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4]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5];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6]其苗之不长而揠[7]之者,芒芒然[8]归,谓其人[9]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10]知其所蔽,淫辞[11]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12]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1]节选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问这句话的是公孙丑。

[2]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3]慊:快,痛快。

[4]告子:名不详,可能曾受教于墨子

[5]正:止。“而勿正”即“而勿止”。

[6]闵:担心,忧愁。

[7]揠(yà):拔。

[8]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9]其人:指他家里的。

[10]诐(bì)辞:偏颇的言辞。

[11]淫辞:夸张、过分的言辞。

[12]遁辞:躲闪的言辞。

【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坦荡之胸怀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话。”

(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2]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3]。非所以内交[4]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5]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8],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1]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2]乍:突然、忽然。

[3]怵惕:惊惧。恻隐:哀痛,同情。

[4]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5]要(yā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www.daowen.com)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思考与练习】

1.“浩然之气”的定义对我们人格的修养有什么启发?写出你的感悟。

2.孟子的“四端”主张,你认同吗?深入思索其现实意义,课堂上阐述你的观点。

国学课堂

孟子名言选粹

1.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2.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求,太可悲了!人丢了鸡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却不知去找,治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

3.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7.其进锐者,其退速。

(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8.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语言浅近而意义深远的话,这属于善言;运用简单但影响广泛的方法,这属于善道。君子的语言,看去平平凡凡但都含着很深的道义;君子的操守,以修养本身入手进而达到使天下太平。一般人的毛病就在于放下自己的田不去种而来耕别人的田——对别人要求十分严格,可自己承担的却很少。)

9.仁者无敌。

(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11.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12.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1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1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15.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