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咏竹:国学经典阅读与应用

咏竹:国学经典阅读与应用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同[1]竹,属于常绿多年生的植物,一般的竹子在春、冬、夏生笋,且有年份之分。在他的诗文中,颂竹、称竹的也不少。苏轼在回忆文与可的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介绍与可画论,即竹子从开始萌生的那一寸起,直至高达十余寻,始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苏轼引与可的这几句话,就是有名的“成竹在胸”的画论。

文 同[1]

竹,属于常绿多年生的植物,一般的竹子在春、冬、夏生笋,且有年份之分。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是种坚强的植物,有君子之称,一生中仅开一次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由于竹子挺拔秀丽、优雅潇洒、虚怀若谷的气质,以及四季常青、坚韧有节、中通外直的形象,极其符合中国士大夫对品德、伦理、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审美意趣,因此竹被赋予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竹子与松柏、梅树因在困境中不改气节、蓬勃生长而被称为“岁寒三友”,也正是因为其正直、有节的形状与梅、兰、菊合成为“四君子”。古代文人对竹子的热爱可以说是狂热的。

——王佳仪《〈诗经〉里的植物》

竹,竹。

森寒,洁绿。

湘江滨,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

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

月娥巾帔静苒苒,风神笙竽清蔌蔌。

林间饮酒碎影摇樽,石上围棋轻阴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来但寻松菊。(www.daowen.com)

若论檀栾之操无敌于君,欲图潇洒之姿莫贤于仆。

【注释】

[1]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居士,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北宋著名画家,诗人。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宋仁宗皇帝元年(1049)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陵州、洋州。元丰初年知湖州,逝世于赴任途中。世称“文湖州”。

【思考与练习】

1.感受《咏竹》所呈现的形式美,并查找古代哪些诗歌的创作模式有这种形式之美?

2.翻译本诗,要求译诗须具有形式之美。

国学课堂

“胸有成竹”溯源

胸有成竹,是广为人知的成语,用来形容做什么事已预先心中有数。其实,这个成语的最初本意,还不尽于此。文与可,名同,和苏轼有亲友关系,是宋代名画家,也兼擅诗文。与可尤喜画竹,在他居住的地方,广栽竹木,居室,则命名为“墨君堂”“竹坞”“霜筠亭”等。在他的诗文中,颂竹、称竹的也不少。他把竹林作为自己的朝夕游赏之地,深入观察、钻研竹子的神态和特性,因此,他的墨竹,具有很高的成就。苏轼在回忆文与可的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介绍与可画论,即竹子从开始萌生的那一寸起,直至高达十余寻,始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我们画竹要是分割刻板地对待,怎么能有生动的竹子呢?“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反复酝酿,直至所构思的内容,已经形象非常具体,才落笔摹写,把心中的形象追写下来。苏轼引与可的这几句话,就是有名的“成竹在胸”的画论。苏轼为什么特别提出“成竹在胸”来呢?这大概就是与可画论的精华,也是苏轼认为最宝贵的艺术理论遗产

(倪树春主编:《中华第一词典》,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