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学经典:中国传统礼仪探析

国学经典:中国传统礼仪探析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礼仪的作揖礼,你知道它的历史吗?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弘扬和传承传统社会礼仪也是举足轻重的。具体来说,中国传统礼仪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变革时期、强化时期和现代礼仪的发展五个阶段。这一时期的礼仪构成中华传统礼仪的主体。其共同点,就是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

国学经典:中国传统礼仪探析

情景导入

“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万千读者的心,它演绎的不仅是一部家族兴衰史,一场哀婉叹息的爱情悲剧,也是一出中国传统礼仪大戏。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里面,不管男女老少,都注意作揖这个问题,作揖的基本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反之,“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则为凶拜,一般用于吊丧。

祭祖时,左手抱右手,吉拜

清虚观打醮,左手抱右手,吉拜

忠顺府来要人,宝玉对长史官作揖,左手抱右手,吉拜

问题引出

1.随着国际化的发生与发展,揖礼慢慢被握手礼所取代,这种优美儒雅的礼敬方式慢慢被人们所遗忘。作为中国传统礼仪的作揖礼,你知道它的历史吗?你会行标准的揖礼吗?

2.掌握与运用传统礼仪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有何意义?

问题分析

“揖”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揖礼属于相见礼,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其中就包括建立起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自此,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据《周礼·秋官司仪》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

作揖的行礼标准

一、作揖时候,手掌在外,因为男左女右,所以是男人的手掌在外在左,女人则在右。

二、男女为阴阳,阴为虚,阳是实。所以男人右手握拳,女人的两手都不是握拳状。

三、左掌包盖右拳,左掌为上,为对方,右拳为自己,右拳形状恰似趴下磕头状。

四、作揖时,抱拳晃动三下,类似磕三个头。

五、右拳代表攻击,被左掌包盖,表示礼貌、善意、尊重,如同凶器不暴露一样。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弘扬和传承传统社会礼仪也是举足轻重的。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之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小到一家店铺,大到一个国家,要想广交朋友、广聚信息,想增进相关公众对它的理解、信任、合作与支持,想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同样也一刻离不开礼仪。

每个华夏子民都应继承与发扬周公之义理,弘正道,启善德,从中华传统礼仪中汲取营养,做个真正的谦和的君子,以无愧为礼仪之邦的华夏人。

相关知识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至今有着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一、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礼仪源于礼,古代最早“礼”和“仪”是分开使用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禮”的简化字。“禮”最初产生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是指以祭“天”、敬“神”为主要内容的图腾崇拜活动的仪式和程序,以及对参加活动的人们的行为要求。“仪”的概念,则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春秋时期才提到,意即仪式、仪文。“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礼仪就是礼节与仪式的总称。

具体来说,中国传统礼仪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变革时期、强化时期和现代礼仪的发展五个阶段。

萌芽时期:原始社会,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炎、黄、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即有文字记载之前。

形成时期: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专门制定了一套礼的形式和制度,如周代的《周礼》《仪礼》《礼记》,后人称之为“礼学三著作”。这三部礼典是记录各种礼节的百科全书。此时,礼仪的内涵也由单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跨入全面制约人们行为的领域,对治国安邦、施政教化、规范人们行为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前221年)。奴隶社会瓦解后,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不同学派,形成了以儒家学派学说为主导的正统封建礼教,如“三纲五常”“家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礼数。

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的礼制和家庭伦理两类。这一时期的礼仪构成中华传统礼仪的主体。其共同点,就是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逐渐变成为妨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现代礼仪的发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对腐朽、落后的礼教进行了清算,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被继承、完善、流传,那些繁文缛节逐渐被抛弃,同时接受了一些国际上通用的礼仪形式。新的礼仪标准、价值观念得到推广和传播。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传承,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二、传统礼仪的主要特征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遵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做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言语》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者,未曾有也”(《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应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的人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座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座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座后,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系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地位低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会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仪标准。传统礼仪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仪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仪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三、学习传统礼仪遵循的原则

孔子:“不学礼,无以立。”礼是立足于社会的基石,是通往四面八方的桥梁,真正的素质就体现在为人处世的态度中。我们学习中国传统礼仪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自谦敬人的原则

《礼记·曲礼上》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中华民族自古以道德立国,注重人格修为,敬人与自谦是中国传统文化两大核心范畴,是中国人处理对己与对人的基本方式,并且广泛体现在民生日用的礼仪之中。

(二)宽容自律的原则

《尚书》云:“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礼是要规范我们的行为,用圣贤教诲来约束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宽容和自律是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与人交往,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三)和谐适度的原则

“礼之用,和为贵。”学礼仪的目的是让他人和自己舒服、愉快,要学会变通。适度的原则,是要求使用礼仪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恰当处理。应用礼仪时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不卑不亢,热情大方,有理、有利、有节,避免过犹不及。分寸感是礼仪实践的最高技巧。

(四)真诚尊重的原则

“诚于中而形于外。”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诚意、表里如一的友善表现在人际交往中。不自欺,也不欺人。真诚是人与人相处的基础,是礼仪的一条重要原则。

四、传统礼仪的分类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其礼仪制度《周礼》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续几千年。《周礼》中对礼法、礼仪做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并制定了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称为“五礼”。

吉礼:天神祭(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列星)、地祇祭(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镇、四渎、城隍、六宗、四方百物等)、人鬼祭(先祖、帝王、先圣、先师、贤臣等)。

凶礼:丧礼、荒礼、吊礼、禬礼、恤礼。

军礼: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www.daowen.com)

宾礼:朝、宗、觐、遇、相见礼、藩王来朝礼等。

嘉礼:饮食之礼、昏冠之礼、宾射之礼、燕飨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巡守礼、即位改元礼等。

与士庶阶层关系较紧密的礼仪有家祭之礼、出生之礼、冠笄之礼、昏礼、士相见礼、乡射礼、乡饮酒礼、丧礼等。

(参考彭林著:《中华传统礼仪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实践训练

一、根据下列宴饮礼仪规范材料,完成以下实践任务:

(1)你怎么看待中国的宴饮礼仪?并谈谈你家或家乡的宴饮礼仪或风俗。

(2)分组实践,每组以家庭宴请中不同的主题为内容,选取某一接待场景,精心编排演成一场情景剧,要求紧扣中国传统和现代宴饮礼仪规范。

(3)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的故事中,有一段座次的叙述,请根据这段叙述,画出故事中各位人物的座次图,并从礼仪角度,结合史实进行分析。

【材料】

中国现代家庭宴饮礼仪

常见的中国现代家庭宴饮,座次虽更灵活,但仍是以尊敬师长、尊重宾客、爱护儿童为原则。台面碗盏布局,均衡匀称,主菜放当中,副菜围成一圈,菜式摆放以方便主宾挟取为宜。

入座时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进餐时,先请客人中长者动筷子。

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者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埋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更不要贪杯。

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宴请座次安排

主陪面对门:

喜宴座位安排

二、情景训练:

小刘于2017年3月入职某一单位办公室秘书岗位工作,为尽快提高小刘的业务水平,单位近期选派他参加了一个关于公务接待的专题培训。

培训内容如下:

·会议主席台座次安排

主席台座次排列,领导为单数时,主要领导居中,2号领导在1号领导左手位置,3号领导在1号领导右手位置。可参见下图的座次排列图:

领导为偶数时,1、2号领导同时居中,2号领导依然在1号领导左手位置,3号领导依然在1号领导右手位置。可参见下图的座次排列图:

·照相

次序排列等同于主席台排列方式

·采用长条会议桌的商务接洽

1.A为客方(或上级领导)

2.主方在进大门的左边,客方在进大门的右边

·小车座位的安排

司机驾车时:

主人驾车时:

电梯礼仪:

乘电梯的礼仪

先按电梯让客人进,若客人不止一人,先进入电梯,一手按“开”,一手按住电梯侧门,“请进”。

到达目的地后,一手按“开”,一手做出“请”的手势,“到了,您先请”,遵循先下后上原则。

你知道你应该站在哪吗?

乘坐电梯(箱型)的站位:电梯右侧有按钮时,如图1所示,则2号位为大位,4号位为二位,3号位为三位,5号位为四位,1号位为五位。注意:若电梯两侧都有按钮,则只需1号位与5号位互换位置,因为商务礼仪中通常以右为尊。

说来也巧,就在小刘结束培训返回单位的第二天,单位就接到隶属上级的工作检查通知,上级单位将有一个工作检查组莅临指导并检查工作。当然接待上级单位工作检查组成员的工作就落到了小刘的身上,分管领导和部门领导都向他部署了工作。

实训要求:

分组实训,每组可从小刘隶属的上级单位工作检查组人员出发到检查工作结束、离开整个接待流程中,选取某一接待场景,精心编排一场情景剧,情景剧要紧扣接待礼仪规范。

三、专题综合实践

主题:中国传统礼仪观摩及演练。

实践形式:观影、讨论、试演礼仪。

实践目的: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礼有很多种,比如日常生活中交际之礼,婚丧嫁娶之礼,觐见之礼,祭祀之礼,饮食之礼,穿着之礼等。通过学习古人之礼,了解我国礼仪之邦的历史,继承古代优秀的礼仪制度,崇尚古人尚礼的习俗,学习传统礼仪的优良之处,结合新时代特点,既发扬古时的良好礼节,又与时俱进,摈弃糟粕的封建等级礼节,做一个懂礼、践行礼仪的大学生。

实践操作:

1.班级学生分组,每组人数原则上不低于4人,不超过8人,确定每组小组长。小组长负责本小组实践安排。

2.教师提前一周通知本次实践方式,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安排好礼仪试演内容并提前训练。

3.教师充分准备传统礼仪视频节目,上课时候组织全班同学观影。

4.每小组讨论视频观影感想,每组推举一名同学发言。

5.每组至少安排两人进行一段礼仪的演练,比如朋友见面问候之礼,比如给长辈祝福之礼,比如服务接待之礼等。礼仪演练可以是现场表演,也可以拍摄视频播放。

6.班级同学发表对本次实践教学的看法,或者点评同学表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