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学经典:樊迟、仲弓之问

国学经典:樊迟、仲弓之问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

国学经典:樊迟、仲弓之问

《论 语》

论语》乃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1]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首创语录体。论语以记言为主,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颜渊篇第十二》)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篇第十二》)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篇第十三》)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注释】(www.daowen.com)

[1]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与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思考与练习】

1.从《樊迟、仲弓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包含了哪些方面?

2.谈谈《论语》思想在实际中的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