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之礼是维系兄弟关系的伦理规范。儒家学派很重视家庭中的兄弟关系。《中庸》说:“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在这里,儒家把兄弟关系与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关系相提并论,作为封建社会五种人伦关系之一,人人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为什么要重视兄弟关系呢?朱熹的弟子黄干从理论上作了回答。他认为,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里,只有父子、兄弟之间具有天然的血亲关系,所以“孝悌”是万善的根本。元代理学家许衡对兄弟关系的重要性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他在《性理会通》中指出,兄弟同受父母一气而生,自然是骨肉至亲。如果最亲近的人都不能按照天理人性的原则和睦相处,那么其他的人如何能够遵守礼教呢?
在儒家看来,兄弟间的身份有高低之分,即所谓长幼之序。《白虎通义·三纲六纪》说,兄是接近的意思,即兄接近父亲;弟就是心顺行笃,即想法顺从兄长,行为忠实专一。刘熙《释名》说,兄是大的意思,即兄在兄弟中身份高贵;弟是相次第而生的意思。
兄弟间还有亲疏之别。同父同母所生为“嫡兄弟”或“胞兄弟”,同父异母所生为“庶兄弟”,亲兄弟的儿子们为“从父兄弟”,从父兄弟的儿子们为“从祖兄弟”,从祖兄弟的儿子们为“曾祖兄弟”,曾祖兄弟的儿子们为“族兄弟”。
家礼中的兄弟之礼,就是在分长幼、别亲疏的前提下,规定兄弟各自的责任、义务和行为规范。
《大戴礼记·曾子立孝》说:和做哥哥的说话,说顺爱弟弟的事;和做弟弟的说话,说承奉哥哥的事。要使弟弟顺从,为兄的须要亲仁宽厚。《性理会通·人伦》说:“接弟之道如何?曰:尽友爱之道而已。”诸弟事兄,也必须尽心竭力,“起敬起孝,尽至诚,不求伸已可也。”(www.daowen.com)
做哥哥的如何仁爱呢?《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说:为弟弟举行冠礼、婚礼,不要错过时间。弟弟的行为如果合乎道德,就以对待弟弟的正道来指使他;弟弟的行为如果不合乎道德,就以敬从哥哥的礼来约束他;尽了全力挽救、帮助他,还不能化导他,然后只有舍弃他了。
做弟弟的如何侍奉敬顺哥哥呢?《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说:尊奉他,作自己的榜样;不遗忘他的话。如果哥哥的行为不合乎道理,就为他担忧;在内心为他担忧,在外貌不为他担忧,就是要超越他;在外貌为他担忧,在内心不为他担忧,就是要疏远他;所以为他担忧是内外兼顾的。《曾子事父母》接着说,饮食要以年龄分先后,让年长的在前;劳力的事不推让给别人,自己抢着去做;污辱的事,是幼小的人应该做的,不要给年长的人去做;拿着觞觚杯豆劝饮劝食,而不醉倒失仪;应和着年长的歌声,而不杂有一点哀伤。做弟弟的人在年长的面前,不横过来坐,不随便超越,不干犯长者不愉快的脸色,轻快的走着,周旋在年长的中间,一俯一仰都听从长者的命令,不表现一点倦怠的颜色,年龄没有到成人的时候,做弟弟的应该这样。
到了宋代,弟弟侍奉兄长的礼仪内容又有所增添。《司马氏书仪》说:“凡为人子弟者,不敢以贵富加于父兄宗族。”意即不敢恃其贵富不遵循卑幼之礼。又,《朱子家礼》说:“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而“家长”有的就是做哥哥的人。又说:“凡为子弟者,出必告,反(返)必面,有宾客,不敢坐于正厅,升降不敢由东阶,上下马不敢当厅。”可见对哥哥是何等尊重。如果作弟弟的违背了孝悌之道,就要受到惩处。新安程氏规定:“不孝不悌者,众执于祠,切责之,痛责之。”
兄弟间的彼此尊重和相互友爱,当然是我国伦理遗产中的精华,但过分强调弟对兄的顺从,则是为了维护家族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