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千年礼仪:朝官礼节的变迁与辛亥革命的功绩

千年礼仪:朝官礼节的变迁与辛亥革命的功绩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朝廷官员相见,宾主再拜行礼,饮茶叙语毕,相揖告辞,主人送来宾于大门之外,至来宾登舆上马乃退。到阶级社会变成了一种表示敬重、臣服的礼节。这反映了广大人民取缔跪拜礼的强烈愿望。取消维护封建制度、有辱人格的跪拜礼,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正式废除跪拜礼节,这是辛亥革命的一大功绩。

千年礼仪:朝官礼节的变迁与辛亥革命的功绩

宋朝以前各朝礼书均无相见之礼。但小官见大官必拜。《汉书·汲黯传》云:“黯见虫分,未尝拜(田虫分为丞相),揖之。”又:“或说黯曰:‘自天子欲令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贵,诚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耶?’”由此可见,西汉群臣,每见丞相、大将军必拜。这在文物考古材料中可以得到印证。四川广汉县出土的汉代《考绩》画像砖,画面的官府里,有一身着冠服、肃穆威严、席地而坐的官吏,他面前的案上陈放着简册,显然是下级官吏呈报的计簿。下面二人,一前一后跪于地上,前者可能是考核不及格,后一人正在执行上司的命令,对前者褫衣行罚。另一持板伏拜者,正在向上司呈报工作,身后一人准备接受上司对他的考核。这是反映地方官吏上计、考绩的场面。该省彭县出土的《迎谒》画像砖,通过三个迎谒者的不同迎候姿态,充分衬托出官吏出行时的威严之态。画面右侧两个扛□旗者,是出行队伍的前驱,似在告诉人们赶快回避,后面的主车和导从即将来到。画面正中一衣冠楚楚的人,双手执板,躬身朝拜。其右一人跪迎于地。左边那人似对出行仪仗感到吃惊,正神情紧张地跪于地上,两手向前伸,准备匍伏下拜。该县出土的另一《迎谒》画像砖,左二人身着长服跪于地上,身体前倾,一人还双手捧木盾,正在迎接一乘轺车而来的高冠长袖官吏。上述材料,形象地说明:行跪拜礼时,人们两膝着地,俯首低视,有的还双手下垂及地。这对于受礼者的人身安全,是颇具防范作用的。

小官见大官必拜之礼,西汉以后依然沿袭不变。《后汉书·逸民列传》记载周党“建武中,征为议郎,以病去职,遂将妻子居黾池。复被征,不得已,乃著短布单衣,待见尚书。及光武引见,党伏而不谒。”《通鉴》胡注:凡朝谒者,必拜稽首,以姓名自言。周党只伏地下拜,而不称名,是违反常例的。又,《晋书·王祥传》:“及武帝为晋王,祥与荀岂页往谒,岂页谓祥曰:‘相王尊重,……今便当拜也。’祥曰:‘相国……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及入,岂页遂拜,而祥独长揖。”可见魏晋时官爵差一级,见则亦须拜。

古代官场中拜谒必先投刺于门。所谓投刺,是投名片(帖)求见。刺又称“名刺”,因最早以木片削制而成,所以这样取名。后来随着造纸业的发达,多以一方红纸代替,因此又叫“名帖”、“名片”。其上除写姓名外,也有书官衔的。等候门人通报,获准才能入室。《北齐书·杨忄音传》载杨忄音“投刺辕门,便蒙(神武)引见。”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宋太祖赵匡胤始定内外群臣相见之礼。其主要内容是:下级见上级,按照职位、品级分别行礼,如果在路上相遇,下级官员或“敛马侧立”,等候其通过,或“引辟”,或分路而行。如参见上级,或在堂上列拜,受参者答拜;或拜于庭中,或拜于阶上。又有“趋庭”之仪,即通常下级官员参见上级官员要趋而过庭,像诸司使、副使以及通事舍人等小官吏通报姓名拜见宰相、枢密使等大官时,大官不须答拜。如同级官员相见,则对拜行礼。

明代品官相见,揖拜行礼。公、侯、驸马相见,各行两拜礼。下级见上级,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如果本是亲戚而有尊卑之分,则应按私礼行礼。如果上下级官员品级相差二三级,则下级居下方,上级居上方;如果品级相差四级,则下级居下方拜,有事须跪着陈述,上级坐而受拜。大小衙门官员每日见长官行揖礼,见副长官行肃揖礼(直身推手)。

清代内外王公相见,宾主二跪六叩行礼,饮茶叙语毕,宾离席跪叩,主人答叩,送宾下阶。如果外藩郡王、贝勒、贝子见宗室亲王,主人答礼规格依等级递减。这里的“叩”即“叩头”。“叩头”因场合的不同,施礼、受礼者身份的差异,而分成几等。《周礼·春官·大祝》篇提到有九种拜礼。此处的拜礼应是“顿首”。所谓“顿首”,就是拜跪在地上,引头至地,只作短暂的接触,就立即抬起。由于是“顿”,头接触地面的时间十分短暂,在古代拜礼中是较轻的,属于地位相等、相近或平辈间相交的一般礼节。古人信的结尾往往有“××顿首”,这是表示普通礼貌,是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

朝廷官员相见,宾主再拜行礼,饮茶叙语毕,相揖告辞,主人送来宾于大门之外,至来宾登舆上马乃退。下级见上级,仪制递减。但须放下马蹄袖,急行数步,跪下参拜。官员途中相见,同级分道而行,次等让道而行,再次等勒马俟上级先行,又次者下马而立。遇到钦使应回避。(www.daowen.com)

“跪拜”源于原始社会中人们互相致意的姿势。到阶级社会变成了一种表示敬重、臣服的礼节。“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行跪拜礼的,总是臣服者、卑贱者、幼者。

清朝末年,传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不准人们向他行跪拜礼,同时还教育百姓不要向任何人跪拜。这反映了广大人民取缔跪拜礼的强烈愿望。石达开不幸被清军俘虏后,对四川都督骆秉章“长揖不拜”,确实没有向清朝行跪拜礼,表现了革命者的凛然正气和不屈不挠精神。

辛亥革命前,无政府主义者批判跪拜礼“卑躬俯首,生气毫无”,主张用点首鞠躬取而代之。认为这样既“便宜”、“自然”,“亦足示敬”。这一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资产阶级平等思想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取消维护封建制度、有辱人格的跪拜礼,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孙中山顺应历史的潮流,于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的1912年,即宣布取消跪拜礼。后来,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窃据总统职位的袁世凯迫于形势,也不得不宣布:所有礼节,男子礼节为脱帽鞠躬,大礼三鞠躬,常礼一鞠躬,寻常相对,只用脱帽礼;女子大礼大致相同,惟不脱帽,专行鞠躬礼。

正式废除跪拜礼节,这是辛亥革命的一大功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