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是令人神往的地方。在厦门逛书店做文化沙龙吃茶是怎样的盛况,我没有亲临过,却不断地从朋友提供的信息中感受到那浓浓的情分。
读到郑启五先生的书,似乎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最初我读郑先生的书,是因北京的一位朋友组织了一套下午茶书系,里面有好多朋友如许石林、方八另、南宋等等的书,这其中就有郑先生的《把盏话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作为一个老茶客,能够读一茶书,犹如围桌话茶,絮絮叨叨,天南海北,自由自在,自然很开心。我读这本书的印象大致如此。后来,我在一篇文章里说:“郑先生写茶,也是在写一种生活。但那茶似乎被更多的外在的东西所包围,比如茶之会议,茶之场所的关注,让茶变得活色生香的同时,我却觉得茶之体验该回归于内心,可事实上,我们虽然在吃茶,在聊茶,在谈茶,却未必懂得它的妙处,正如一种私享,无法拿出来晾晒,跟众人分享。那一种隐秘的经验,唯有相似者才能多少有些感悟。”
在《成都文殊院品茶》中,郑先生写道:我入园随俗,仰靠在竹椅上,潇潇洒洒当一回成都人。虽与“左邻右舍”脉脉不得语,却共享着这溢满茶香的晨光。又,“文殊院品茶,品出了点新感觉。”这种茶思真是敏捷得不得了。
去年,著名美食家方八另组织到新化寻茶活动,邀请了不同城市的茶人一同前往,如南京薛冰、北京曹鹏、深圳许石林等先生都去了,于是就有机会见到了郑先生。他吃茶、谈茶,都与众不同,在一路寻茶的过程中,我觉得是些微小事,他却写出一篇篇文章出来。这不妨视为郑先生对茶细微关注体现在日常小事上吧。
寻茶的过程很愉快。那以后,我也经常关注郑先生的博客,看他在茶的世界里,或做讲座或品茶,不一而足。吃茶,在成都人的眼里,是稀松平常的事吧。所以鲜有更为直观的记录,像他这样不仅吃茶且勤于记录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不过,这也可理解为不同的吃茶观。(www.daowen.com)
我读《茶汤茶点》,我特别欣赏郑先生在序言里的话:茶食、茶点、茶配、过茶菜……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中国人茶生活甜酸香酥的零部件,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咸宜老少,悦人咀嚼,搅和茶饮,一如既往在大江南北的茶舞台上有滋有味地演绎着各自的配角。
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尽管谈论的人不少,但似乎能够上升到高度的也不是特别多。有段时间,我读台湾茶人池宗宪的茶书,茶席、茶壶、茶杯,都能细致地观察出世态人情。这跟郑先生的品茶日记,可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所谓:一泡老茶,让人吃出迥然不同的况味。
茶之乐趣,正是茶人所向往的世界。只是多数时候,“天下没有不适合您的茶,只是您一时还没有遇上!”从这个角度看郑先生的这杯茶,可真是内容丰富,花样众多,从点滴细节中可读出茶人的温情所在。如今风雅且爱好茶的人不在少数,但像郑先生这样将茶放置于生活之中来看,也还是不多的吧。说到底,茶是生活一部分。
泡上一杯茶,读郑先生的茶文。絮絮叨叨地说一通茶事,若作序言,读者诸君切莫见怪。
那就从郑先生的茶文开始茶之旅行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