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老师出版了《从清朝开来的“的士”》之后,在业界反响极好。于是,他趁热打铁,换个角度写成都的老交通。
一点钟,我就赶到了茶会的现场。先泡了杯绿茶,喝起,边等大家的到来。两点许大家才陆陆续续地过来,吃茶又不是开重要会议,需要打卡开会。所以大家都理解“神仙”吃茶时间没个准儿。
今天的茶会上,张老师给我们看他收藏的棉花街汽配的资料,丰富多彩。且有好几张老票据,地址正是在棉花街。后来的纱帽街上之所以出现汽配,是对棉花街的历史传承。
我则说起一段旧事:旧时成都交通不便,晚清时还是依靠鸡公车、人力车做运输。那时候,走上一段路,就会遇见茶店,它们只是供来往的人歇脚喝茶的地方,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幺店子。现在川西平原还有不少这样的地名,大致是可以猜想其中的故事了。
成都的交通故事多多。我在《成都旧时光》里写过一些。在送仙桥淘书也买过成都的交通运输的闲书,读来也有意味。上一周,张老师就打电话带过来看看,我忘记了带来。张老师看到书就意外的惊喜,以前坐出租车时的一些猜想得到了证实。这几年我陆续买过一些与交通有关的书,是有个计划,做一册成都道路的书。记得有人说,道路是权力的延伸,国道、省道、街巷等等,各有不同的规制,可谓是展现了权力的大小。成都还没出版过这方面的书。(www.daowen.com)
和张老师聊天极为愉快,雷位卫、馨忆也加入了进来。一个问题可以多个视角看待,如此就超出了此前的设想。大家在此喝茶,照时下的说法,喝的不是茶,而是学问。
茶会在继续,话题从交通换到另外一个,大家继续聊诗歌。我虽与不少诗人接触,但这不是我曾涉及的话题,只有听的份。成都诗坛是一个江湖,但此江湖不注重作品,反而注重义气。也许过个几年,一些诗人就是过眼云烟了。想来这与草木一秋颇为相似,该归尘土的终究会归尘土,从此只能是一个符号而已。
这样想着,让人觉得有些悲观起来。这些年,我虽然写作,也没跟风写个什么,只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写下去。好在文章有地方发表,文字还有人读,出版社还愿意出版,这就心满意足了。喝过了许多的茶,大概都会变得这般通透的吧。
张老师有事先离开了。时间已经过了五点钟,大家虽意犹未尽,还是各自散去。有故事,下周再摆起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