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爱书人,他们自称“毛边党”,这是来自于民国鲁迅对毛边书的说法。在神仙茶会上,几位爱书人就毛边书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所谓毛边书,系“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虽然现在的出版技术发达,但出版的传统在今天依然受到重视。这一次的主题是毛边书和藏书票。
下午时光,边吃茶边聊书,享受成都秋日的惬意。雷老师讲了爱书人的故事:一博士在旧书摊买到一册毛边书(他不知),就抱怨现在的出版社做事不认真,半成品就拿出来销售。这就成了笑话。龚社长带来了几册新鲜出炉的毛边书,那几册书看上去做的不错,却是天头(上切口)不毛地脚(下切口)毛,而通常的毛边书,天头毛地脚不毛。
随后,唐老师拿出几册标准的毛边书,虽然书的形态不一,各有味道,但做法如一,均是只裁地脚,不裁天头和翻口(外切口)。龚明德老师是研究文学版本的专家,他这次未能参加,却发了关于毛边书的文章来,介绍标准毛边书的情况。
我聊起毛边书现在是怎样受到读者的欢迎,比如孔网、布衣书局,名家的毛边书几分钟就可销售一空。毛边书因考虑收藏价值,数量并不太多,且逐一编号,一般只有一百册左右,讲究一点的还要配上“纸上宝石”藏书票,比如张立宪主编的读库系列,其藏书票就很有价值。不过,也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宜这样做,比如鸡汤类、成功学等类别的书就不大适合的。此外,民国时的毛边书不是拿到市场销售的,而是一群喜好毛边书的人互相分享,所以遇到的毛边书几乎都是签名、编号本。一般读者难以见到这样有意思的书。(www.daowen.com)
吴建是位出色的画家,他给毛边书提出些许建议,“毛边书做出来要有品质,艺术性强一些,也可单独设计,这就有了不一样的人文附加价值。”雷老师则讲起了裁纸刀的问题,唐老师拿出一些不同类型的裁纸刀,龚社长就一一试验起来,看看哪样工具更适宜一些。如果裁纸刀做成创意产品,也有意思。大家围绕着这个话题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这不免给人以想象:有那么一册毛边书,边裁边读,且配一杯茶。这场景无疑真是阅读的享受。漫读,与喜好的书册相遇,这与时下的慢生活也是匹配的。这也是书式生活。
毛边书的话题说不完,爱书人总能在这其中发现有趣之处。神仙茶会,在这下午时光就焕发出人文的风采来。这让我想起诗人的句子:无所事事的下午,吃着无所事事的茶。这看似“无用”的下午,却也是开启一段阅读的发现之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