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九日,星期天。送仙桥畔迎来了四月的最后一场茶会。这场茶会却因为在“五一”假期当中,参与人数不算多。尽管如此,却是与往日有着不同的感觉。有朋友干脆用轰轰烈烈来形容这茶会。
送仙桥的茶会,一直持续了多年,虽然在这附近的好几家茶铺都待过,大的地方却从来没有变过。从最早发起周日的茶会到现在,最起码有上百位文化人在这里聚集了,很少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中断。不仅如此,因为吃茶闲话而产生的种种故事,更是数不胜数。殷明辉老师为此撰写了《送仙桥百咏》,记下这里的故事。如《赠杜均》:阆中雅士蜀都居,慕道耽书俗念无。脱略时流亲野老,登高能赋散琼琚。如《赠朱晓剑》:皖中高士话成都,多少川人叹不如。烹就一锅麻辣味,何分蜀皖共江湖。青年诗人杜均也在以此为题材创作诗词。还好,我不算太落伍,也以此为题写下了文稿多篇。
散淡的茶会,大家自由发言。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即便是不想说什么,就是听一听关于成都的龙门阵也是很不错的想法。参加茶会的人各有所长,且对成都龙门阵所知甚多。在这里,我虽不是每一场都参加,但也记录下来不少的成都故事。可以说,在送仙桥的茶聚,是我写作的一个源泉了。倘若没有这样的茶会,可真不知道去哪儿能够与这么多的老先生相聚。
成都的龙门阵还能如此持续的,是不多见的。(www.daowen.com)
我常常想,今天的文化传承应该如何进行?是不是搞一场运动就可以了?但文化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这个过程缓慢而又有味道。也正因如此,送仙桥的茶会才会持续得下去,从而生发出的故事也就更为丰富。
来此吃茶的人也多有故事,比如辜祖亮老师的家族与四川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祖上就是四川有名的画家。民国时期的王瓒绪,他称之为姑爹。其亲戚进入四川省文史馆的有之。这样的文化大家在成都也还是有很多的。但其间的故事却少有人打捞。如果仅仅靠书册上的记录,是难以看到一个更好的成都龙门阵。
李维毅老师收藏书画颇丰。在苦难岁月,他就因喜好书画跟成都的老艺术家打交道。他由此知道艺术家们的创作风格、作品真伪。这些事若不是亲历者,怕是难以懂得其中的奥秘,听这样的故事,有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