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英
题记
去年暑假学校赠送了三本书给老师,《致教师》是其中的一本。因为在假期我就认真地读了这本书并写下了一万字左右的读书心得。这本来都是我自己的随笔,可没想到一年后的今天学校竟要求上交这本书的读后感。于是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认真的读一本书的感觉,就这样把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读书感受拿出来展示给大家了,虽然有点儿啰嗦,但都是读书之悟,读书之获。
2016.7.14
用诗开启心灵的自由
《致教师》是朱永新教授的又一部力作,我看到卷首的小诗《我是教师》就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就好像是终于有一个人理解了我这几年的不易和辛苦一样。总以为自己的职业被别人抬得很高大上,也总有一种达不到的困惑,一首小诗就这么轻轻松松地解开了我心头的疑惑,呵呵,原来我什么都不是,我只是我自己呀!
“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虽然我觉得曼德拉离我很遥远,但他面对困境的方式还是很受用。“我们可以从痛苦中汲取积极的力量,从困境中学习超越的本领,这样强大的心灵就会无所阻碍。”近两年里我的身体出了一些状况,从而也影响到了我对工作的热情,而我把这些都归咎于“职业倦怠”。曾有那么一瞬间我想辞职,我想好好地休整,因为我的心灵里有了桎梏,我不想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下去。可我还没有潇洒到不管不顾的资本,于是就这么不甘地工作着却又找不到释放的途径。“新教育”的理念,曼德拉的实例,让我似乎是慢慢地找到了答案。“生命的意义不仅是活着,而是我们给别人的生命带来了何种不同。”我是一名教师,我的一言一行将直接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我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原来在此!我好像一下子释然了——“人生没有最高峰,风景永远在路上。教育没有终点,我们永远在追寻中。”
2016.7.15
魅力为师 身正为范
“因为魅力所以美丽”作为教师,我们每天拥抱一轮新的太阳,同时,我们更是每天面对着个性迥异的孩子,拥有无限潜力的生命。我想象着工作中的挑战性和不确定性还真是有点儿畏惧,可一想到那是鲜活的生命,哎,还有什么困难可以畏惧的呢?只有爱才能赢得爱,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看见成长的美妙,忽略大大小小的烦恼,我的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陶老先生的“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这句话一直被我奉为至理名言。虽然我实在是成不了知识渊博的人,但我有着求知的热情与能力,我还怕什么呢?老师“身正为范”的言行,是学生活生生的教科书。为人师表,才能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不想当一个连学生都看不起的老师,虽然现在的我应该还算得上是一个让自己心安的人,但我更想成为一个让学校都骄傲的老师。今天的我或许还有很大的不足,可我已经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到底是谁能胜出?那就要看你的付出,你的坚守了。朱教授对理想的坚守都还是“戴着镣铐跳舞”呢!我们是不是更要去改变自己,永葆一颗年轻的心呢!“教育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教育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我再次在心里默念这句话并默默地为自己鼓劲:“我要坚持,我要努力!”
2016.7.16
坚守梦想 不忘初心
看着看着这本书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怎么我在工作中的困惑都有人提出来了呢!真是非常感谢那些勇于提出问题的老师,你们怎么就知道我有遇到哪些问题呢?真是想不明白!当然我更感谢为我解答了如此多问题的朱教授。《致教师》这本书真的就像是一场没有彩排的现场问答,看着看着就会让我的嘴角不由得上扬。
“好教师是培训出来的吗?”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我还是深有体会的。因为我应该算是一个经常参加培训的老师了吧!我觉得那些培训还是有价值的。记得李一慢老师的绘本培训、窦桂梅老师的《大脚丫上跳芭蕾》对我的教学帮助还是挺大的,对我的专业发展也有很大的引导。至于那些无聊的培训我也时有参加但谈不上有收获。所以朱教授说的“培训就是教育,而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看来就是你对待培训的态度,如果你是主动敞开心灵进行自我教育,那培训就有收获!
“身教比言传效果更好。”这是我们都明白的道理,可工作中有时候却做不到以身作则。明知道我们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也是他们最好的模仿。但常有一种我是大人了可以不拘小节的放松思想,其实这样的放纵只会害了自己。所以我们要时刻铭记做老师:一要拥有一颗年轻的心,二要心中始终燃烧着激情,三要有深刻地对教育的爱,四要是有创造的智慧。
“生命原型”我对这个词的理解为“心中的偶像”。我一直是一个“西迷”,就是很迷恋李镇西老师的上课风格,很迷恋他说话的幽默和犀利,很迷恋他与学生的至亲关系……总之是觉得像他那样当老师就是我的梦想。直到我真正的见了他本人之后发现他没有我想象中的帅,一点儿都不高大,更谈不上伟岸。虽然有一点儿小失望不过我还是“西迷”!因为课堂上的他风采依旧啊!所以我也会继续向他学习,像他那样坚守梦想,不改初衷,这样才有可能书写生命的传奇哦!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每当我遇到调皮捣蛋的孩子,我都是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我也知道教育应该公平,应该一视同仁,可是现实中我真的做不到。我常常会面对那些学困生着急上火,虽然最后依旧是摊开双手哭笑不得。我也常常会对那些问题生抱怨发脾气当然最后也是我无奈地妥协。所以我就很是困惑,直到看到这句话“只有你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只要你还相信,孩子就会自信”才有点儿释然原来我还是缺少耐心!
“什么叫基础教育?就是为孩子的整个生命奠基的事业。”我从事的工作原来这么地任重道远,突然就有了小压力了呢!其实小学的工作远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简单,孩子的吃喝拉撒习惯培养统统都需要老师的示范与引导。且不说它有多繁杂,单单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都需要挑战你极大的耐心。可想想是为了孩子的一生我又怎能掉以轻心呢?记得每年送学生毕业的时候我都会对他们说:“看着你们又要走出我的视线还真是不舍,想想过两年你们又都会把我忘光还真是心疼啊!”他们叽叽喳喳的叫着“不忘,不忘”,我却只是笑笑。我知道小学的老师做的工作就像是盖好的大楼的根基,它早早地就被埋在地下。至于大楼顶层的辉煌是照不到它的,而孩子们也只会记住他们初中的高中的乃至大学的老师,又怎么会想起给他擦鼻涕的我呢!我突然伤感起来,不写了先去郁闷会儿。
2016.7.17
学做科研 重新成长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兵。”每每听到这句代表所有军人梦想的话,我就想那我一个当老师的应该想当什么呢?当校长?还是教育家?可我真的只想当个好老师!为什么朱教授却说做老师就要做一个“科研”型的老师呢?不能成为一个教育家就不是个好老师吗?看了“根都应该扎入泥土里”我突然就惭愧了。原来我所谓的“好老师”就是一个教书匠啊,教案常常是二十多年一成不变,年年讲老内容,年年用老方法,每年每月每日都在重复自己,我还有什么理由说我是一个好教师呢?我不想说我有多慵懒,可我实在是算不上勤奋啊,唉!追求卓越,渴望成长,就从现在做起,哪怕终究成不了什么教育家,也要年年备新课,年年出新教案,每年每月每日都要根据学生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教法,我就把这个作为我下学期的一个新目标吧!
放假了,心也空了,几乎所有的外人都认为当老师最大的好处就是这个长假了吧!可“业余预言未来”,我这个假期是不是也该设想一个“未来”?先来个阅读吧,我原本是打算用五天时间读完《致教师》这本书的,可现在看来计划又落空了,因为书的内容和我的工作结合得这么紧密,我还是想精读一下!今天要记住的就是“人的生命有两种计量办法,一种是生理的实际生命长度,一种是时间的实际利用长度”。至于这个暑假,我是不是可以利用这充裕的时间按第二种办法来计量呢!
“一个热爱阅读的老师一定能够培养出热爱阅读的孩子。”我应该算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了吧,可为什么还是有些孩子不跟上来呢?看来引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还是需要改进的。突然就想起我“独创”的每年的开学第一课,(感觉自己挺有才的)我叫张伟英,每次接一个新班,师生都会有一个互相介绍、互相认识的过程。为了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记住我,并对我任教的语文学科产生兴趣,我常常对他们说我姓张,弓长张的张,伟大的伟,英雄的英,我爸给我起这个名字就是期待我长大后能成为一位伟大的英雄。学生也就会照着这个方法介绍自己,当然他们还不懂得自己名字的含义,我就叫他们回家问父母,并安排了一节《名字的故事》的演讲课。这样既让他们对汉字产生了兴趣,又懂得了父母的殷切期望,还在潜意识里学了好多的生字。真可谓一举多得呢!这个方法我已经坚持了好多年,如果一直坚持下去,我是不是还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小课程探究一下呢,有点儿小窃喜了!既然不想再用那张旧船票去重复昨天的故事,我是不是该学一学《大西洋来的飓风》,也用字来记录记录以后这每天发生的教育故事?
“要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走得远,就要一起走。”我对自己究竟能坚持多久真的是没有信心,因为我还真不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所以我选择了新教育,因为“与谁共舞,你就会成为谁”!
2016.7.18
从问题生开始到有“问题”结束
今天我精读与思索了《致教师》中的六个大问题:“如何对待问题生”“如何形成个人风格”“如何做好听说读写”“如何成为优秀的舌耕人”“如何做好创新教育”“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六个问题以及朱教授精彩的解答,我反反复复读了几遍。我对每个问题都有自己深刻的体会,这可能是因为我一直都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吧!
问题生的教育可以说是我从教以来一直都伴随的问题。针对如何教育和感化他们我也一直都在苦苦地思索和寻找方法和技巧。今天的阅读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两点:一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问题生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原因,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不同问题的孩子那是不可能的。想想自己在以往的工作中记录下来的方法忽然就有点儿惭愧,当然他们对我的工作还是有帮助的,只是我那样的死板教条显得有点儿凌乱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在问题发生时还是缺乏耐心,现在想来要让一个孩子能够产生“爱的移情”,又怎么是一次两次的说教就能解决的问题呢!我常常期待着用一天两天就去改变一个孩子,甚至一次两次的家访就觉得该有成效,怎么就没有想到那是一颗“冻僵”的灵魂啊!他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融化,而那么快速地融化岂不是又变成了一次伤害呢!耐心,足够的耐心,加上足够的爱,才能让一颗“冻僵”的心灵逐渐被滋润,逐渐被温暖!要记住“逐渐”。
“风格”在我眼里是个动词,一个人要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或许很难,但在日常生活中有自己的风格应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这就是人与人的区分啊!而教师本身就是教育的载体,你“身正为范”做人的风格就是学生的榜样,就是他们的模仿。所以不管你这个老师是靠什么征服了你的学生,而你做人的个性风格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引领。
“语文教学其实挺简单的!就是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句话不知道被专家们重复过多少遍。作为一个有着25年教龄的小学语文老师,我太清楚这四个字的真正分量了。“听”之所以放在最前边,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它是“说”的前提,没有认真的倾听哪来的慷慨激昂。一个人最基本的美德应该就是能够认真的倾听吧,所以当看到学生在别人动情表述的时候表现出一副认真倾听的专注模样,我常常会露出欣慰的笑容,那可是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第一步哦!
我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至于演讲参加的也不多,因为我的普通话真是不太好。特别是现在因为年龄的问题我更不愿意站在舞台上和一些比我小的美女们去进行同台演说,以至于我们县举行了两次读书会,我都无意参加。直到那次在邢台师范学院的体育馆里我听到了来自大西洋飓风的声音,当时真的是被深深地震撼了,你说与一个六十花甲的退休老师相比我才四十不惑,我有什么理由言老呢!就在那一刻我有了一种小小的冲动,我想说,我想讲,讲一讲我和学生的故事,讲一讲我和书的渊源,所以我在等待机会,因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都是一个有心人”呀!
“学问,学问,要学‘问’,只学‘答’不学‘问’,非学问。”看似简单的一句绕口令,却蕴含了深刻的大道理。作为老师一定要记住:创造的起点是问号!
2016.7.19
回忆过往 找寻激情(www.daowen.com)
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我相信大家都思考过,也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如果再具体地说,幸福的工作是什么或工作中的幸福是什么,我觉得我们可能就要低头沉思了。工作了二十多年,要说我幸福了二十多年那绝对是不真实的,特别是近两年里,我的身体出了一些状况。但既然回想起我的教育生活,我觉得还是幸福的事情多而不如意的瞬间反而都想不起来了,这是不是说明我还算是一个有幸福感的老师呢?
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也就是九几年的时候吧,县教研室的人来我所在的村小听课(那个学校就我一个老师)。当时教的还是一到三年级的复式班,一、三年级讲数学,二年级就讲语文,记得二年级学的是《日月潭》一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就在课前采用导游介绍式,课堂上采用问答式,没想到收效甚好,也一下子引起了教研员的注意。后来在他们的帮助指导下我的讲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儿高兴呢?
还有那次排演《采蘑菇的小姑娘》的课本剧,也应该是幸福的点滴吧!为了让孩子们背课文,我就对他们许下承诺,全背过了就给他们拍一部剧,就像电影一样。那个时候山里的孩子哪见过自己拍的剧啊!他们一下子兴奋地找不着北了。由于自身没有音乐和舞蹈细胞,我就邀请了放了假的高年级孩子教我们跳舞,挑着灯和家长们一起制作头饰和服装,等过庙会的时候叫他们演……哎呀,现在的他们都抱着小孩了,还会不会还记得那个难忘的午后?
看着电脑的屏幕,手在不停地敲着,思绪又飘到了那些难忘的瞬间。最开心的应该是和学生一起采山韭菜花的事了,那也是发生在我老家的那个村小,我和二十多个孩子组成的学校。夏天白昼时间长七八点了天还不黑,而学生也不愿早早回家,放学了我们就一起去山上采韭花。年轻的我和年少的孩子在夕阳的余晖中一路高歌一路欢笑,尽情挥洒着生命的热情而不知疲倦……
回忆真是个好东西呵,能让我打字的手都开始跳跃!我抿着嘴微笑地思索着从教路上的点点滴滴,好幸福哟!
曾几何时,我变得不再有那样从容淡定的心境了呢?我已记不起来。但我清楚地知道现在的教育生活已没了那时的味道,当学校一条一条的规定出台,当家长一次一次的无理取闹,当师生之间不再是那么的坦坦荡荡,我的幸福感也在逐渐地变淡……直到加入“新教育”,我似乎又看到了曙光,我们是不是还会重拾那些并未破碎的时光呢?深思,再一次抬头凝望,好像有细碎的脚步响起,幸福是不是近了?
“幸福通过分享而愈发丰盈”“教室就是幸福源泉”“生活情趣让教育更有趣味”……今天我看了《致教师》中的五个问答,这些却引发了我无限的遐思。人活着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活出独特的自己。作为一名普通老师单凭我的一己之力或许也改变不了什么,可我能做我教室的女王啊!关住教室的门后谁还能把我怎么样,“你强大了,整个世界都会向你低头。”虽然这话说的有点儿狂妄,可说的是真理啊!“新教育”倡导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确是给我们带来了职业的尊严与幸福感,让我丢失多年的激情又重新被点燃,也义无反顾地成为了一名教育的追梦人。
2016.7.21
美好的生活从健康开始
新的一天开始了,虽然天还是有点儿阴但毕竟没再下雨,河里的水也下去不少,电通了但网络还不能用,在一个多雨的暑天这些应该也算是正常吧!所以看书成了这样的天气里唯一能做的事了。我今天看了《致教师》中的五个小问题,用心思索了一下,感觉每个小问题我都有自己的深刻体会呢!
“管理好时间就是延长生命。”看到这句话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雷锋说的那句“生命是有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我们小的时候都是学着他长大的,那个时候讲究奉献是不被人笑话的。而我们也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他的崇高的敬仰。可随着时间慢慢推移他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曾几何时我的学生竟不知他是何人,此时又谈什么无私奉献默默帮助呢?生命是有限的,但专注于自己事业的心是无限的,时光如水一去不返,在同样长度的时间里用心去做每一件事,不仅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的空间,其实也延长了相对的时间,能用这样的方法来歌唱自己的生命,何乐而不为呢!
“健康是我们的第一财富。”对于刚刚步入中年的我更清楚知道,在这个上有老人需照顾下有小孩需抚养的年龄,健康是多么地重要。职业在无形中带给我很多隐形的疾病,但我却不能就此放弃职业啊!如何更加合理工作,我也进行过长时间的思索却终不得法,现在看来除了“管住嘴”除了“迈开腿”还真是没什么更好的办法呵!
“学生是最伟大的观察家。”因为他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同感,越是我们把事做不好的时候,越是怕学生看见的时候,他越是会上前叫一声“老师好”,你就越是尴尬得不知所措,他越是瞪着一双无辜的眼睛把你看得面红耳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我们还是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自己的学生。虽然不能做到最好,做到表里如一,做到问心无愧应该还是可以的吧!
“命名就是埋下心愿的种子。”我今年送走的那个班名字叫“百合花班”。起这个名字的渊源是一篇叫《百合花开》的课文,学生是感动于百合花的坚持与执着,我是感动于林清玄的平静与淡然,于是我们就一致通过了这个名字。并确立了花瓣形的班徽,花开形的班旗,花语式的班诗,课文中心句的班训和班级承诺。有了这样一个有机整体,我常常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提醒大家的言行习惯,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把自己当作是一株坚定而又淡然的百合,并努力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去绽放。
“每天都是美好的时光。”“晨诵午读和暮省”,这既是我们的一种努力,又是培养孩子珍惜生命,亲近母语,善于反思的一种好习惯。我们为什么不去坚持呢?梦想就在远方,坚持就有收获!
2016.7.22
坚持与思考
天又下起了雨,心情也随着天气而变得空寂。身边就放着书,一本《致教师》,一本《37度女人》,拿起这本翻翻,再拿起那本看看,终究是看不进去,因为心思不在这儿。我在等什么呢?是阳光么,还是网络?我并不是一个特别爱上网的人,离开手机也不觉得缺点儿什么。可为什么不能打电话不能上网的日子还是觉得少了点儿什么呢?总认为有书有时间的日子就是舒适的,看来这还不准确,手机和网络已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突然间的失去还真是不适应呢!
“让最机灵的羊走在前面,其他的羊才会跟着走,而牧羊人自己则安静地跟在最后。”这句话的描述像极了我的职业——老师。我觉得聪明的老师就是一个好的牧羊人,每天都在放牧。想让学生自由发展又独立成长,做个好牧羊人还真是个不错的选择。“要么吃苦,要么吃土。”朴素的老话揭示着这样一个真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吃苦的人生怎么会有甘甜?“前进不必遗憾,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有这样的勉励我还怕什么走得正或是歪呢!
“我们常把风筝的离开归咎于风,事实上,你不松手,风是很难把它带走的。”我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我无奈放弃的东西都是我不该拥有的呢?
1983年,80岁的文艺理论家黄药眠坚持要给学生上最后一课。那天,他走进教室,在讲台旁坐下,然后把手伸进书包。学生以为他是要拿讲稿,出人意料的是,他拿出三个药盒子,在讲台一字排开。之后,黄药眠把一个学生叫过来,说:“如果我在讲课中突然倒下,请你帮我把药放到舌下。”说完,他从容地开始上课。我一直想我到什么时候就可以离开讲台,是退休时还是在某一个不想上课的午后?可我是一个老师啊,离开了讲台我还会干什么,那我会不会像黄药眠那样坚持到生命的终结呢?
学者王汎森说:“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容许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现在的教育,想把全部的学生都训练成第一名,这就存在‘过度教育’‘过度规划’的问题,他们忘了社会是多样性的,我们应该在多样性社会里面生存,这样才会有很多籍籍无名而又各具优长的人冒出来。我们生活在现实中,现实生活不是可以完整规划出来的。”校长会看到这句话吗?他还会以成绩来论英雄吗?唉!还是先教好书吧!
有人说,思维方式关乎一个人的成败。经科学考证,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有共同的思维技巧,他们都是卓越的思考者。
卓越的思考者,总是在反复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他们觉得思维不是自动的,不认为卓越的思维方式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十分注重自己的思维过程,不断对其进行修复和调节。卓越的思考者都有其明确的目标,他们还会借助一些思维工具来提升自己的思维质量。卓越的思考者,还常常分离他们的思维与感受、需求并分解、剖析自己经历过的事。要做一个卓越的人,首先就是要学他们的思维方式,看来教给学生思考比什么都重要啊!
2016.7.23
被我替代的家长
哎!阳光照到屋里了,不能发呆了,还是接着看《致教师》吧!要不朱教授该不高兴了(偷笑偷笑)。“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是家校共进的一种合力。想想我周围的父老乡亲我真是欲哭无泪,每次的家长会他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把孩子交给你了我放心,教育就是你们的事我们帮不上忙,你该打就打,这就是你的孩子……”我放心吗?什么是我的孩子,我敢打人吗?山里人淳朴而又实在,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只是他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只知道让孩子吃饱了穿暖了。以往的我也没很好地和他们沟通,致使自己真的就包揽了本该让他们插手的事情。好的教育就是一种合力,如果没有家庭社会和学校的通力合作,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健康的成长。或许我无法改变我身边所有的家长,可我还是想在下一个学期试着去影响他们,不能让他们在腰包鼓了之后思想还停留在原来的时代。“最好的教育是帮助人成为他自己。”我是不是可以就从这句话开始与家长进行交流,让他们明白:认识孩子,理解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世界呢?
今天的书看看停停地还真是没看进去,是不是昨晚的那个离奇的梦?梦里的我突然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身边再也没了熟悉的人和风景,却多了那个奢望不到的——小女孩……嗨,梦醒了!早已过了做梦的年龄这是怎么了?实现不了的永远都是奢求吗,是上天的残忍还是我的自虐呢?
2016.7.24
同样的大师不一样的优秀
阅读的方式有多种,归结起来也不外乎这两类:精读和略读。终于在略读之后又精读完了《致教师》这本书,在长长的呼吸过后,我想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书的字里行间都是对一线老师如何应对工作中困惑的解答与指导,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浓浓深情还是扑面而来。曾记得在很久之前也精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当时读后的感觉和现在很有同感,就是觉得很实在。不像是什么大教育家,就像是身边的同事抑或是一位老大哥在面对面地教你如何教书一样。呵!突然想笑,怪不得俗语说“官大无架子”呢,看起来这些教育家还真比我们地方官还接地气呢!
“教师本身应设法让知识吸引学生。”这是我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记住的一句话,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苏霍姆林斯基用这句话作引子,旨在告诉我们老师经常将一些老掉牙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教学没有实用的价值是多么得荒唐。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的忘记,那学还有什么意义呢?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对这样轻而易举得到的东西,他们又怎么会去珍惜呢。所以他提出应该让学生自己来找知识,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有了对知识的亲和力,而且实现了自己幼小的生命价值,他们才会越学越有劲。就因为这句话我在后来的工作中努力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力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探求知识。直到现在我依然奉行一条原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我绝不再教,学生自己一时不会经过讨论交流能会的,我也不教,我只引导他们迷茫时的方向但绝不决定他们要走的路线。也正因如此,我的课堂毫不谦虚地说还真是没有多少重复的东西,也还是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的。
“每天拥抱一轮新的太阳”是我在《致教师》中记住的一句话。朱教授用这句话抛出了一个大问题:“如何做好教育创新”,并用对比的写法诠释了教育家和教书匠的区别。“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我有一种想做优秀教师的奢望,于是我就记住了这句话并以此付诸行动,我这不已经坚持了十天写读书心得,还希望一直坚持下去,没有什么大的目标,就是想做最好的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时间哪里来,一天就24小时。”他是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更注重我们的无私付出和奉献。而朱教授的“管理好时间就是延长生命”却是在教会我们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苏教育家还说“做自己的主人昂着头自信地走路。”这是告诉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认清自己,这样才能做到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评价,从而完成自我完善的过程,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己。而朱教授的“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却直接把老师放在一个为人师的高度,从而去提高自己的境界,达到为人善良,谦和宽厚的目标。我无意要比较这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教育家有多大的区别和高度。只是在看过这两本书之后,我一时兴起就有了这样写的冲动,从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出教育发展是多么飞速!如果我们不去学习,不去改革和创新,又怎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