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老子》思想体系的浓缩与改写

《老子》思想体系的浓缩与改写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②本文所引《老子》原文,皆引自高明: 《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下不出注。⑨《帛书》甲乙二本与王弼本均作“而民弥贫”。本节关于老子思想体系的阐述,是拙著《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先秦散文发展线索探录》第二卷《老子》章的大幅度浓缩与改写。因篇幅所限,本文论述如有不详不明之处,敬请参阅原作,特此说明。“有实而无乎处,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老子》思想体系的浓缩与改写

综上所述,先秦道家的始祖就是那个最初发现“道”而作《道德经》五千言的老子,决不是泛泛所谓“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老子“道论”的初衷也决不是宣扬统治技巧的“君人南面之术”,而是以时光对万物既“无为”亦“无私”的涵盖与包容之喻象关系为理论前提,要求放弃一切有为的统治,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乌托邦”。而自老子“道论”之后,先秦道家也有不同向度的演变,庄子将老子逐渐下落的方法论意义的“道”改造为向上超越的时空境界之“道”,其与“君人南面之术”相去之远,则不可以道里计。至于庄子后学的文化哲学,经齐国稷下学派而衍生的韩非的社会控制学说,秦汉之际的医家养生学派,以及成于西汉初年之黄老政治哲学,虽然派别支分,异彩纷呈,实乃各取老子“道论”之一端或引申、或倒转、或旁折而浸假流为异说。由于篇幅与时间之关系,此处不能一一展开论述,其俟诸后日。

注释

①老子此章之义,可参见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第270~272页。

②本文所引《老子》原文,皆引自高明: 《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下不出注。

③参见拙著《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先秦散文发展线索探寻》第二卷相关章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或者参见拙作《时间·变化·对策——老子道论重诂》,《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 2004年,第2期。

④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五曰:古者上与前同义。《吕氏春秋·安死篇》“自此以上者,亡国不可胜数”,高诱注:“上犹前也。”《尚书·微子篇》曰“我祖厎遂陈于上,我用沉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上下即前后也。按王说是也。“其上不曒,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通行本作“绳绳不可名”,意即其前不明,其后不暗,绵绵不断。此状时光乃昼夜循环运转,永无止息。

⑤“容”乃“搈”字之借,《说文》:“搈,动搈也。”又《广雅·释诂》:“搈,动也。”说见高亨: 《重订老子正诂》,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51~53页。

⑥“道之物”,邢玄本作“道之于物”;王弼本作“道之为物”;而《帛书》作“道之物”最胜。“道之物”即“道中之物”。

⑦晋人孙盛《老子疑问反讯》曰:“三者不可致诘,混然为一,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无物之象,谓之恍惚。下章云: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此二章或言无物,或言有物,先有所不宜者也。”今人许抗生从其说,认为“一说有物,一说无物,这不是自相矛盾又是什么呢?”说见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3页。其实,老子此二章一言“无物”,是就时光本身而言;一言“有物”,是就时光之中不断变灭转化的万物而言,二者并不矛盾。

⑧关于老子的时间哲学,尚有其他相关的思想元素,如“反也者,道之动也”以及“弱也者,道之用也”等等,此处不及叙述。其详细论述,可参见拙著《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先秦散文发展线索探录》第二卷相关章节。(www.daowen.com)

⑨《帛书》甲乙二本与王弼本均作“而民弥贫”。按老子此处所论数事皆与“昏乱”相关,故《简书》作“畔”即“叛”字更符合老子原义。

⑩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第110页。

本节关于老子思想体系的阐述,是拙著《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先秦散文发展线索探录》第二卷《老子》章的大幅度浓缩与改写。因篇幅所限,本文论述如有不详不明之处,敬请参阅原作,特此说明。

参见拙文《“天籁”解——生命的自然本质与庄子的生存焦虑》以及蔡庆《敢问天籁——兼评程水金〈天籁解〉》。拙文载《学鉴》第1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蔡文载《科教文汇》, 2008年,第21期。

今中华书局点校本郭庆藩《庄子集释》以为“无适非君也”与“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一贯,故于“无适非君也”后用逗号,“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后用句号,此标点大误。“是之谓大戒”与“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乃解释与被解释关系,中间不可以句号隔断。

清人俞樾云:“下云‘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则此当云‘在太极之上’方与高义相应。今作‘在太极之先’,则不与高义相应,而转与下文‘先天地生而不为久’其义相复矣。”又云:“庄子原文,疑本作在太极之上,犹云在天之上也。后来说《周易》者皆以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于是疑太极当以先后言,不当以上下言,乃改太极之上为太极之先,而于义不可通矣。《淮南子·览冥篇》曰‘引类于太极之上’。”俞说不无道理,录之以备参证(《诸子平议》,卷17,上海书店,1988年,第339页)。

“有实而无乎处,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郭象注曰: “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宙者,有古今之长,而古今之长无极。”郭氏之注极是。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182页。

《老子》三十九章亦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与庄子《大宗师》此处行文语气相似,但思想意蕴则大不相同。老子描述的是“道”向下落实的指导意义,而庄子描述的是“道”向上超越的心灵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