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舜徽:独特创新与批评意识的学术论著

张舜徽:独特创新与批评意识的学术论著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玄治学的范围广泛,不乏创新。张先生在《中国文献学》一书中认为郑玄在许多方面有开创之功,如:“‘三礼’这一名辞,虽始于马融、卢植,但通贯三书成为‘三礼之学’,那是从郑玄开始的。”张先生在阅读郑玄的书籍时,不仅时常流露赞许之情,还有批评之意。学术是在批评中前行的,张先生在批评中确立了自己的观点,使得自己的学问日益严谨。(同前)在张先生看来,学习郑玄,最重要的是学习郑玄的创新精神。

张舜徽:独特创新与批评意识的学术论著

郑玄治学的范围广泛,不乏创新。以易学为例,郑玄独创性地提出八卦始于神农氏, 自成一说。对于前人的观点,郑玄从不苟同,因而受到时人的尊重。

郑玄治学还有批评精神。东汉今文经学家何休学识渊博,著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育》、《谷梁废疾》,人称“书海”。郑玄虚心向何休学习,研读何休的著作,针对何休的著作,撰写了《发墨守》、《针膏育》、《起废疾》,对何休的观点逐一辩驳,使何休折服。特别令何休惊叹的是:郑玄能利用何休书籍自相矛盾的内容展开驳论。何休说:“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张先生在《中国文献学》一书中认为郑玄在许多方面有开创之功,如:“‘三礼’这一名辞,虽始于马融、卢植,但通贯三书成为‘三礼之学’,那是从郑玄开始的。”张先生在《史学三书平议》中认为:“以变化释《易》,实发自郑玄《六艺论》,其言有曰:‘《易》有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三者之中,以变易为尤要。故郑氏又曰:‘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此言顺时变易,出入移动也。’(并见《周易本义》引)大抵一名三义,莫大乎变易。故汉人著论,多以变易赅《易》义之全。”(www.daowen.com)

张先生在阅读郑玄的书籍时,不仅时常流露赞许之情,还有批评之意。如同郑玄对何休一样,张先生对郑玄也有批评。张先生在《郑学叙录》中说:“即就注述本身而论,郑玄并不是没有缺点的。由于他的治学,性喜综合,以不同为同;把《周礼》看成是专载周代制度的书,凡遇不合处,概指为殷制;又好以《礼》说《诗》,造成许多附会,使古史蒙上一层尘障;这都是不能令人满意之处。至于解释文义,有时也失之牵强。……我们今天取其优长,知其蔽短,就可以了。”(第36页)学术是在批评中前行的,张先生在批评中确立了自己的观点,使得自己的学问日益严谨。

张先生在《史学三书平议》中谈到过如何学习郑玄。“史学三书”指《史通》、《通志》、《文史通义》。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有一篇《郑学斋记书后》,张先生在这篇之后写了一段按语,说戴震的学问受到郑玄的影响,但不尽依从郑玄。戴氏“其推尊郑学,可谓至矣。然其自为之书,亦有不尽遵郑义者。则以深造自得,入而能出,不墨守,不曲从,惟求其是而已。虽偶与郑违,无伤也。即郑康成遍注群经,亦多前后不同,何尝固拘一义乎?其于前人之说,勘驳复广,可知不尚墨守,惟是之从,斯固郑氏治经家法也”。这段话概括了郑玄的家法是“不尚墨守,惟是之从”,并认定戴震是深得郑玄家法的学问家。张先生紧接着又有一段关于创新的论述,他说:“古之善治学者,不尚墨守。故向、歆说经,彼此立异;胜、建传书,各自名家(夏侯胜及兄子建同传《尚书》,各名一家)。小同,康成之孙也,其注《孝经》,即有异说。一门之内,尚不可以强同,况后人之于昔贤,遥隔千载,而可相尚以墨守乎?”(同前)在张先生看来,学习郑玄,最重要的是学习郑玄的创新精神。只有不墨守成规,不畏惧先贤的权威性,坚持创新,才能把学术推进到新的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