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舜徽学术论著揭示张先生与郑玄相似求学经历

张舜徽学术论著揭示张先生与郑玄相似求学经历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先生年轻时,对仕途、商贸没有兴趣,认定人生的一个理:走学问之路。张先生招收弟子,几乎没有当官的,全是乐于治学的青年。张先生很关注郑玄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德行。然而,今本《后汉书》所载郑玄《戒子书》却有“不为父母昆弟所容”的话。这与郑玄的学问很不相称,学者们一直感到困惑。在张先生看来,像郑玄这样的学问家,应当有好的品行,好的口碑,否则,郑玄就不是流芳千载的郑玄②。

张舜徽学术论著揭示张先生与郑玄相似求学经历

郑玄(127—200),字康成,东汉末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郑玄的生平事迹,详见《后汉书》卷三十五《郑玄传》。其中记载:郑玄年轻时四处求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向大师马融学习,一度还受到马融的冷遇。郑玄自称“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

郑玄“不乐为吏”,他成名后,有官员身份的人愿执弟子之礼,郑玄回答说接收的弟子只看德行、言语、政事、文字这四条,不在意官阶。(原文:“时汝南应劭归于(袁)绍,因自赞曰:‘故太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

张舜徽先生(1911—1992),湖南省沅江人,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先生年轻时,对仕途、商贸没有兴趣,认定人生的一个理:走学问之路。他先是在湖南学习,后来又到北京大学求学。在北京大学作为一名旁听生,时常受到别人的冷眼。张先生的姑父余嘉锡先生在辅仁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前身之一)任教,是著名的目录学家,《四库提要辨证》的著者。张舜徽住在姑父家,得以结识京城名流学者,如经学家吴承仕,语言文字学家沈兼士、钱玄同,史学家陈垣、邓之诚,金石学家马衡等人,张先生曾向他们求教,获益匪浅。(www.daowen.com)

张先生不愿当官,尽管他担任过中文系主任,但他很快就辞掉了(这与当下一些学人完全不一样,有些人主动地要当官,当了官又不愿意下来,境界真是两重天)。张先生只是想集中精力治学,在他看来,有所得就必然有所失,既然选择了治学的人生,就要专一地从事治学。张先生招收弟子,几乎没有当官的,全是乐于治学的青年。

张先生很关注郑玄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德行。他在《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治学者引以为戒。故事说的是郑玄不独学问精湛,德行也为当时人所推重。袁宏《后汉书》卷二十九说“郑玄造次颠沛,非礼勿动”。然而,今本《后汉书》所载郑玄《戒子书》却有“不为父母昆弟所容”的话。这句话中的“不”字与前后意思不连贯,意思是说:郑玄平居在家,而不见容于直系亲属,被迫远离乡井。这与郑玄的学问很不相称,学者们一直感到困惑。直到1795年,阮元任山东学政,到郑玄故居拜谒祠墓,在积沙中发现了金承安五年重刻唐万岁通天史承节所撰碑文,其中没有“不为父母昆弟所容”中的“不”字,从而为郑玄洗刷了不白之冤。在张先生看来,像郑玄这样的学问家,应当有好的品行,好的口碑,否则,郑玄就不是流芳千载的郑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