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華平[1]
摘要 郭店楚簡《老子》文本包含有今本《老子》共三十一章的内容,《莊子》一書共涉及今本《老子》共十六章的内容,《韓非子》一書引用了今本《老子》共二十五章的内容,再加之《吕氏春秋》《荀子》《戰國策》等著作對《老子》的引文,説明今本《老子》一書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至少已具有了其中六十四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在這六十四章中,衹有三十八章是完整或基本完整的《老子》某章内容,且它們全都出於郭店楚簡《老子》和《韓非子》引《老子》,其他先秦諸書所引《老子》則屬片言隻語或概述大意。這又説明,到《韓非子》成書時 止,《老子》一書實際衹有三十八章完全具有了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態。今本《老子》的最後定型,應該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統一思想由丞相李斯主持完成。
馬王堆帛書《老子》和郭店楚簡《老子》的出土,雖然將《老子》文本出現的年代,推進到了戰國中期(約西元前300年)以前,但因 郭店楚簡《老子》僅 後世所見五千言《老子》的約五分之二的篇幅,且不能確定它是屬於《老子》“完本”還是“節抄本”,因此也就很難確定郭店《老子》之後五千言《老子》“定本”的形成時間。(www.daowen.com)
對於這一問題,現代中外學者都曾從先秦著作對《老子》引用的角度作過很多探索,但由於先秦著作如《文子》《鬻子》《亢倉(桑)子》《列子》等,其本身的成書年代即存在許多疑問,故學界主要集中於通過對《莊子》《吕氏春秋》《荀子》《韓非子》《戰國策》等能確定産生於先秦的著作對《老子》的引用來探討。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顧頡剛曾通過《吕氏春秋》與《老子》的比較,得出了“當戰國之末還没有今本《老子》存在”的結論。[2]郭店楚簡《老子》出土之後,日本學者谷中信一在比較郭店楚簡《老子》與馬王堆帛書五千言《老子》之後,認 郭店楚簡《老子》表明“在西元前300年前後,(《老子》)還處於形成的途中”,五千言《老子》的很多内容,“應該看作是在郭店《老子》之後”,有人“用改寫”的方式“新加進《老子》之中的思想要素”。[3]
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以《韓非子》 主的戰國著作所引《老子》的進一步研究,從詞語、句式、篇章結構及其意義單元等文本形態諸要素方面,對戰國後期《老子》文本的演變和形成做出一番更清晰的描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