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游戏活动中的数学认知与教师指导的必要性

游戏活动中的数学认知与教师指导的必要性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节课的游戏活动,有的学习小组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有的只获得了几种特殊情形的结果!游戏活动在遵循学生自主探究原则的同时,需不需要教师指导,如何指导,何时指导,如何表示移动步骤,如何撰写数学小论文,用“数学的方式”思考?笔者认为,数学认知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无法替代,教师的必要指导同样不可缺少,尤其当学生的认知陷入“困境”时,教师更应及时跟进。

游戏活动中的数学认知与教师指导的必要性

一节课的游戏活动,有的学习小组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有的只获得了几种特殊情形的结果!为让学生有充分时间思考,我请学生课后以“‘汉诺塔游戏’活动的实践与感悟”为主题,撰写数学论文,再择期交流,收到较好效果。现结合教师思考,整理如下。

1.注重问题设计,引领学生探究

问题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起点,问题1~10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连接紧密,易于推动学生操作,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游戏活动在遵循学生自主探究原则的同时,需不需要教师指导,如何指导,何时指导,如何表示移动步骤,如何撰写数学小论文,用“数学的方式”思考?笔者认为,数学认知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无法替代,教师的必要指导同样不可缺少,尤其当学生的认知陷入“困境”时,教师更应及时跟进。如游戏开始,多数学生直接用10个圆盘做实验,这样不易得出正确结果,很快就有同学不想玩了,教师设计问题序列,引导学生探究,才能使活动深入开展!

2.观察操作结果,猜测数字规律

709班高雅同学:1个圆盘要移1次,2个圆盘要移3次,3个圆盘要移7次,4个圆盘要移15次,5个圆盘要移31次。收集的数据是不是蕴含着某种规律呢?为了证明我的大胆猜测,我试着移动6个圆盘。正当这时,老师出现在我旁边,问我:“好了没?既然好了,完成了5个圆盘,就不必继续实验,静静地思考,你一定会有所发现。”我冷静下来,再次打量并默念面前的数据,猛地发现,好像前一个数乘2加1就算出了后一个数!领悟至此,我拿起笔运算起来,10个圆盘竟然需要移动1 023次,结果让我震惊!难怪汪老师不让我继续往后实验,是有原因的,待我长发及腰,都未必能解开这个谜。数学,竟是如此深奥而让人难以捉摸。

710班吴宗翰同学:后面的同学提示我可从个数较少的圆盘尝试找规律,解开这道难题。我用数字表示圆盘,开始移动,发现n个圆盘需(2n-1)步。根据这个规律,10个圆盘需要移动210-1=1 023步。小小的10个圆盘竟要移动上千步,让人在游戏中增长智慧。

点评:两位同学的小论文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实验的过程及心理反应,有时迷茫,有时困惑,有时顿悟,有时喜悦。

3.描述移动方式,体现步骤次数

710班张宏铉同学:我用“①→C”表示将第①个圆盘移至C柱上,既可以明确次数,又可以分清步骤。1个圆盘:①→C,总计1次。2个圆盘:①→B,②→C,①→C,总计3次。3个圆盘:①→C,②→B,①→B,③→C,①→A,②→C,①→C,总计7次。4个圆盘总计15次。实验完4个圆盘,依旧没发现显著规律,便继续实验。5个圆盘实验先是36次,我觉得不对,因为前4个的次数都是奇数,便又算了一遍发现是32次,便觉得奇怪,就没有往后算了,开始找规律。我先用乘法规律,2个圆盘用的次数是1个圆盘所用次数的3倍,3个圆盘

用的次数是2个圆盘所用次数的,4个圆盘用的次数是3个圆盘所用次数的,我越来越觉得想法不对,便用加法规律算了起来。第1、2个圆盘相差2次,第2、3个圆盘相差4次,第3、4个圆盘相差8次,我发现这3个数分别是21,22,23;又发现1,3,7,15分别是2-1,22-1,23-1,24-1,25-1,…,这时我找到了规律,算出答案1 023。

点评:张同学写出了探究规律的做法和猜想规律的心路历程。

4.提炼移动规律,递归转化萌芽

710班王嘉慧同学:1个圆盘,1次就行,记A1=1。

2个圆盘,分3步:

(1)将A最上面的一个圆盘移到B上,这个就是上面一个圆盘的情况,即A1次。

(2)将A最下面的圆盘移到C上,1次就好。

(3)将B的所有圆盘(1个),移到C上面,即A1次,也就是A2=2A1+1=3=22-1。

3个圆盘,分3步:

(1)将A最上面的2个圆盘移到B上,即A2次。

(2)将A最下面的圆盘移到C上,1次就好。

(3)将B的所有圆盘(2个),移到C上面,即A2次,也就是A3=2A2+1=7=23-1。

n个圆盘,分3步:

(1)将A上面的(n-1)个圆盘移到B上,即An-1次。

(2)将A最下面的圆盘移到C上,1次就好。

(3)将B的所有圆盘[(n-1)个],移到C上面,即An-1次,也就是An=2An-1+1=2n-1。

点评:王同学数学语言功底很强,利用“数学的方式”清晰严谨地表达出本小组的实验结果,为同学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是篇高质量的数学小论文。

710班罗睿琦同学:我实验得出每次移动步数是上一次移动步数的2倍加1,10个圆盘需移动1 023步。为证实猜想,我用标上号的练习本做实验,发现每次移动,都会出现和上一圆盘数相近的状况,如:2个圆盘时,会出现一个柱子上有①盘,另一个柱子上有②盘;3个圆盘时,会出现一个柱子上有①②盘,另一个柱子上有③盘;4个圆盘时,会出现一个柱子上有①②③盘,而另一个柱子上有④盘。这是什么呢?这不就说明只要不停地还原上一次的情况,再按照上一次的步骤进行操作,就能得出结论,这不仅证实了我们小组的猜想,还告诉了我们数学的精华:把新问题经过分析,用旧的知识解决。这不就是老师和我们常说的“转化”吗?化新为旧,化难为易,原来老师“醉翁之意不在酒”呀!

点评:罗同学关注前后次数之间的联系,利用相邻次数之间的联系找出规律,“递归”出10个圆盘时的移动次数。类似发现的同学还有葛艺菲、杨宇骁、凌心仪、王艺涵、张瀚文等。

“从最简单的做起”(波利亚语)对学生犹如醍醐灌顶,当学生意识到移动N个圆盘都要重复移动(N-1)个圆盘2次,教师点拨这就是典型的“数学的思维方式”——转化、化归,“高大上”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注入”了学生的“心田”,“递归”“转化”的思想在学生头脑中“萌芽”!

5.把握引导时机,选定引导方法

学习数学、研究数学令人困惑也最引人入胜的环节之一,就是如何发现?怎样证明?特别是对初学者尤其如此。当学生用10个圆盘实验思维混乱时,教师提示可减少圆盘数量进行实验,逐渐增加圆盘数量,再观察移动规律;当学生实验得出结果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书面的方式描述移动步骤,观察移动方式是否唯一,思考有无规律。如10个圆盘需要移动1 023步,每一步如何移动;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就需要一个简单易行的操作规则,这个操作规则有何规律。笔者请710班杨宇骁按照张宏铉同学的方法分别表示出圆盘3~6的移动步骤,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www.daowen.com)

(1)当A柱上有3个圆盘时,圆盘从上到下依次记为1,2,3,操作步骤如下:

点评:分成2行,4列,见下表。

移动步骤如下:1号圆盘:(A→)C→B→A→C(共4次)。2号圆盘:(A→)B→C(共2次)。3号圆盘:(A→)C(共1次)。

(2)当A柱上有4个圆盘时,圆盘从上到下依次记为1,2,3,4,操作步骤如下:

点评:分成4行,4列,见下表。

移动步骤如下:1号圆盘:(A→)B→C→A→B→C→A→B→C(共8次)。2号圆盘:(A→)C→B→A→C(共4次)。3号圆盘:(A→)B→C(共2次)。4号圆盘:(A→)C(共1次)。

(3)当A柱上有5个圆盘时,圆盘从上到下依次记为1,2,3,4,5,操作步骤如下:

点评:分成8行,4列,见下表。

移动步骤如下:1号圆盘:(A→)C→B→A→C→B→A→…→C→B→A→C(共16次)。2号圆盘:(A→)B→C→A→B→C→A→B→C(共8次)。3号圆盘:(A→)C→B→A→C(共4次)。4号圆盘:(A→)B→C(共2次)。5号圆盘:(A→)C(共1次)。

(4)当A柱上有6个圆盘时,圆盘从上到下依次记为1,2,3,4,5,6,操作步骤如下:

点评:分成16行,4列,见下表。

移动步骤如下:1号圆盘:(A→)B→C→A→B→C→A→…→B→C→A→B→C(共32次)。2号圆盘:(A→)C→B→A→…→C→B→A→C(共16次)。3号圆盘:(A→)B→C→A→B→C→A→B→C(共8次)。4号圆盘:(A→)C→B→A→C(共4次)。5号圆盘:(A→)B→C(共2次)。6号圆盘:(A→)C(共1次)。

笔者借助网络搜索发现:一位美国学者给出一种“出人意料”的简单方法,只要轮流进行两步操作就可以了。首先把3根柱子按顺序排成品字形,把所有的圆盘按顺序放在A柱上,根据圆盘的数量确定柱子的排放顺序。若n为偶数,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摆放A,B,C柱;若n为奇数,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摆放A,C,B柱。

(1)按顺时针方向把圆盘1从现在的柱子移动到下一根柱子,即当n为偶数时,若圆盘1在柱子A上,则把它移动到B上;若圆盘1在柱子B上,则把它移动到C上;若圆盘1在柱子C上,则把它移动到A上。

(2)接着,把另外两根柱子上可以移动的圆盘移动到新的柱子上。即把非空柱子上的圆盘移动到空柱子上,当两根柱子都非空时,移动较小的圆盘。这一步没有明确规定移动哪个圆盘,你可能以为会有多种可能性,其实不然,可实施的行动是唯一的。

(3)反复进行(1)(2)操作,最后就能按规则完成汉诺塔的移动。所以结果非常简单,就是按照移动规则向一个方向移动圆盘。如3阶汉诺塔的移动:A→C,A→B,C→B,A→C,B→A,B→C,A→C。

参照规律操作,容易成功。可为什么是这样的规律?如何发现这样的规律?如何让学生也能够发现规律?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操作思考,才能一步步地引导他们“自主”发现?杨同学的操作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6.盘点游戏收获,感悟数学思考

结论1:当圆盘总个数是奇数时,圆盘从上到下(从小到大)依次记为1,2,3,…,奇数号圆盘按C→B→A逆时针顺序移动,偶数号圆盘按A→B→C顺时针顺序移动;当圆盘总个数是偶数时,奇数号圆盘按A→B→C顺时针顺序移动,偶数号圆盘按C→B→A逆时针顺序移动。

结论2:若A柱上有n只圆盘,则把它们从A柱全部移至C柱的最少次数为2n-1。

结论3:当n=2k+1时,若以2n-1次移动将n只圆盘由A柱全部移至C柱,则第一步必为A→C。

结论4:当n=2k时,若以2n-1次移动将n只圆盘由A柱全部移至C柱,则第一步必为A→B。

由结论3,4可知,对于任意正整数n,以最少移动次数2n-1实现“汉诺塔游戏”的第一步是唯一确定的,事实上,在以最少移动次数实现“汉诺塔游戏”时,每一步都是唯一确定的,因此有:

结论5:第k层上的圆盘最少需移动ak=2m-k次(k=1,2,…,m)。

结论6:以最少移动次数实现“汉诺塔问题”的方案是唯一的。

7.发挥团队优势,合作交流探究

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开展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决定的。根据教学目标和活动主题,学生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小组的划分可根据学生的兴趣自愿进行,人数在3~5人时效果较好。

709班傅庚韬同学:我们小组用不同颜色的笔来代替10个圆盘,但是10个圆盘肯定不那么好移。组员张子昂提出先从1个圆盘开始试,再往后递增,我们表示赞同。1个圆盘是1次,2个是3次,3个是7次,可当我们试到4个的时候却不确定对不对了。第一次试出来的是17,第二次是15。我们只好用15来找规律。但是我们一个人都没发现,当我以为是步骤错了的时候,组员金奕然发现,每一个次数都是前一个的2倍再加上1。正当我们高兴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想知道10个的次数,就得知道9个的次数,想知道9个,就要知道8个,也就是说必须从1开始,一直算到10。如果圆盘数量很大,岂不是太难算了?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大家又开始纠结了。这时,金奕然说:“1和3之间差2,3和7之间差4……”我听了后发现第n个数和之前的数的差是2的n次方,叠加后发现是2n-1!

点评:该小组通力合作,有的出点子,有的动手操作,有的写论文,真真切切地写出了活动中每个人的所思所想,写出了是如何一步一步发现结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