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能顺利正确地解题,表明其在观察、分析问题,提取、运用相应知识的环节上没有受到干扰或者说克服了干扰。在上述环节上不能排除干扰,就会出现解题错误。就初中学生解题错误而言,造成错误的干扰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小学数学的干扰;二是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
正所谓先入为主,小学数学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观念需要时间和来自相关知识的碰撞才能改变。
1.小学数学的干扰
在初中一开始,学生学习小学数学形成的某些认识会妨碍他们学习代数初步知识,使其产生解题错误。在小学数学中,解题结果常常是一个确定的数。受此影响,学生在学习代数的时候常常会无从下手。譬如,有这样一道题目,观察下列数,你能表示出第N个数吗?1,4,9,16,25,…。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时,受结果是确定的数的影响,往往不会用N来表示第N个数,许多同学给的都是具体的数值,暴露出其思考过程受上述干扰的痕迹。而这对后期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也带来了隐患,不习惯用未知数来表示一个量,进而找不出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相等关系,列不出方程,问题得不到解决。追其原因,学生习惯于算术解法解应用题,习惯于用具体的数进行计算,这给学生学习用代数方法列方程、解应用题产生了干扰。又如,小学数学中形成的一些结论都只是在没有学习负数的情况下成立的。而进入初中以后,引入了负数,数系进一步扩大,原先的那种习惯于在非负数范围内讨论问题的思维,致使他们容易忽视某些量取负数的情况,导致在解题时出现错误。另外,对习惯看法的印象越牢固,新的看法就越难牢固树立。如学生长期将“+”“-”号作为加、减号使用,学生对于“8-9+10-7”,习惯上看作8减9加10减7,而初中更需要把上式看成正8负9正10负7之和,习惯看法不易改变。初中开始阶段,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常可追溯到小学数学知识对其新学知识的影响。讲清新学知识的意义(如用字母表示数)、范围(正数、0、负数)、方法(代数和、代数方法)与旧有知识(具体数字、非负数、加减运算、算术方法)的不同,有助于克服干扰,减少错误。
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能理解。”殊不知,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况且,有时教师对教科书的难点不清楚,习题讲得不透彻,也会导致简单问题变为学生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www.daowen.com)
2.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
随着初中知识的展开,初中数学知识本身也会前后相互干扰。
例如,在学习完“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这一章的时候,单独一节的题目学生会做,但综合起来,学生就不知所措。拿到一道题目后,学生往往是先运用因式分解的方法,给它分解开,做着做着又回头了,又运用整式乘法法则将它乘开,弄不清题意,前后所学知识相互干扰。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与综合问题时的表现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在解答简单问题时,需要提取、运用的知识少,因而受到知识的干扰小,产生错误的可能性小;而遇到综合问题,在知识的选取、运用上受到的干扰大,容易出错。
总之,这种知识的前后干扰,常常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出现困惑,在解题时选错或用错知识,导致错误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