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什么是企业家?
马云曾经对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作出这样的解释:“生意人是为利益而活着,有钱就赚;商人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商人把握机会。企业家以天下、改变社会为己任。做了什么,天在看,良心在看。”
生意人有钱就赚,甚至有些生意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禁不住利益的诱惑,没有原则和底线,其境界就是“小人求生,无所不为”。商人知道什么钱该赚,什么钱不该赚,拿该拿的,弃该弃的,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其境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企业家不需要追求基本的经济基础,他们要的是为社会输出自己的价值,其境界是“顶级高手,造福一方”。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旦成为企业家,他的命运不仅仅属于个人,而是属于其所在的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我记得,哈佛大学曾经开出一个有关企业家素质的清单,大致内容包括: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严密推理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谈判能力、领导才能、团队精神、知识结构、企业家精神、道德准则、超越自我的能力。
管理学上有一个“经理封顶”原则,其核心强调:一个企业再好好不过它的经理,一如金字塔再高高不过它的塔尖。企业能走多远,企业能成长多大,取决于企业家的精神和才能。换句话说,如果企业的领导者知识贫乏、见识浅薄、思维固化、眼界不宽、经营思路狭窄,碍于经营思维空间的限制,就算有机会摆在他眼前,也会错过。
最早的海尔就是一个即将倒闭的小厂,管理很差,而现在的它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的佼佼者。个中原因,离不开总裁张瑞敏的决定性作用。当年,如果不是张瑞敏顶着巨大的压力,以极大的魄力亲手砸掉那76台质量不合格的冰箱,可能就不会有后来海尔冰箱高品质的美誉及跨越式发展。
我们在谈企业家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时,实则指的是企业家的领导理念和个性,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在产业竞争中的生存状态。海尔和美的都是中国家电产业竞争演变中获得良好发展的成功企业,但两个企业的个性存在很大差异。海尔个性张扬,美的务实低调,这种特点就是张瑞敏、何享健两位企业家的领导理念。
思想决定行为,企业家的领导行为,直接决定企业的成败。所谓领导行为,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涵盖了五个要点,即见、识、谋、断、行。
所谓见,就是企业家具备专业领域的知识,且有问题意识,在定下高远目标的同时,还能够不断地“见”到问题,通过差异来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所谓识,就是企业家懂得辨别企业的真正问题所在,有全局思考的意识,并能够把握关键点。正确的决策,先是做正确的事,这才不会偏离大方向。
所谓谋,就是企业家为决策问题研究、拟定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www.daowen.com)
所谓断,就是企业家从备选方案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对策。
所谓行,就是企业家在确定方向及方法后的执行落实与坚持。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职业化修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实上,企业家和所有其他的职业一样,都需要经历一个成长过程。结合对国内外诸多成功与失败的企业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管理者要实现职业化的修炼,至少需要在四个方面不断精进。
作为企业家来说,没有谁强迫他抵达什么样的高度,一切全凭自我的信念。但从企业竞争的角度来说,如果企业没有高远的目标,走一步看一步,必将成为落后者。所以,企业家需要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并带领组织成员积极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地成长和突破。
无论企业规模大小,企业家都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很大程度上都属于缺乏约束和批评的群体。多数情况下,员工不会主动向老板进谏,更多的时候需要企业家自我反省,不断反思自己在企业经营中的得失。海尔的张瑞敏经常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挂在嘴边,这其实就是一种反省思维。
企业家不仅要懂得自省,敢于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自我变革,包括思维的扭转与突破,以及行为上的调整。自我变革需要勇气,因为这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如果不进行这样的自我变革,企业家就难以完成职业化修炼。
企业家的自我成长,其实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过程。想要把企业带领到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企业家本身也要提升各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浙江万向集团的鲁冠球被誉为企业家中的“常青树”,他的学历只有初中,但这并不妨碍他的后天精进。他很少陪客户吃饭,每天从晚上7点到12点都是看书看报、看新闻,即便出差也会坚持这样做。这种自我成长的方式,让他成了一个能说会写的“农民理论家”,在《求是》《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上发表了多篇文章。
总而言之,不断学习是精进的必经之路,也是每一位企业家必备的能力与素养。因为企业家的思维、知识与能力,构成了企业成长的极限。所以,身为企业的领导者,切勿忘记自我成长,因为“你”正是企业兴衰的决定性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