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人是否能够避免决裂之殇,决定着企业能否顺利度过初创期和成长期;当企业顺利度过了这两个时期,进入高速发展的青春期或是平稳辉煌的盛年期,想要持续这种状态,就不得不考虑传承的问题。
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但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百年家族、百年老店。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敢拼敢闯、与时代同行的创业企业家涌现,他们紧随改革开放的历史步伐,历经几十年的打拼,创建了一个特殊群体——中国家族企业。
然而,一代企业家到了一定的年纪,体力精力都不够了,而内心还希望家业长青,必然就得将企业传给接班人。此时,就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企业要传给谁?给职业经理人还是子女?有多个子女继承,家业要不要分、怎么分?毫无疑问,又是一场“分家”危机。
家族企业传子还是传贤的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困局,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
周武王灭商之后,把姜太公的管辖地封为齐国,把周公旦的管辖地封为鲁国。这两个国家都在今天的山东,两个君主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经常一起切磋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
姜太公认为,要尊敬贤人,崇尚政绩。周公却认为,要亲近家人,尊崇恩德。
太公说:“你这么做的话,国家恐怕不能长久吧?”
周公说:“你这么做的话,国家最后会被外人夺取吧?”
两个人说得都在理。史实告诉我们,鲁国传了三十四代之后灭亡了;齐国在太公之后的二十四代就已经更名改姓了。(www.daowen.com)
后来,西方发明了所有权制度,将产权和治权分开,产权传子,治权托贤,这也成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所以,对多数家族企业的创始人来说,在交班时就面临两个选择:第一,两权合一,把企业的产权和治理权全都交给自己的后代;第二,两权分离,只把全部或部分的产权传给后代,将治理权交给家族以外的职业经理人。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一辈的创始人大都选择“子承父业”的模式,不少成功的家族企业顺利接班的案例,也让业界认为,这种模式是最稳定的财富交接方式。据资料统计显示,中国1000多万家民营企业中有80%都是家族企业,而这些家族企业中有超过90%的创始人都倾向于选择自己的下一代作为接班人。
“子承父业”的接班模式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却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在用人方面,企业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人,但这种情结把有才能的社会精英挡在了门外,无法给组织补充新鲜血液。一味地坚持“传子(亲)不传贤”,可能会把家族企业带入困境,甚至导致家族企业的衰亡。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谈到家族企业管理必须遵从的原则时强调:“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企业越来越需要在关键位置上安排非家族成员的专业人才。”照此看来,家族企业今后必须要依靠经理人和专业人才了,可这样的选择,真的能让人放心吗?
事实上,这条路与“传子”相比更为艰险。有些思想开明的企业家,花费重金聘请职业经理人担任要职,可职业经理人最后却私下非法转让股权,架空董事长,这样的做法实在令人担忧,也让许多原本有意“传贤”之士心生疑虑。
职业经理人制度之所以能够在西方盛行,并且运作得较好,是因为西方社会早已在20世纪70年代就完成了经理人革命,经理人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倘若他们因为业务问题或道德问题被企业辞退,由于信用制度透明化,他们今后很难再被其他企业录用。我国目前的社会信用还有待发展,职业经理人制度也不完善,法律不够健全,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企业“传贤”的风险。
所以,“传子”还是“传贤”,向来都没有绝对的定论,各有利弊。对一代创始人来说,无论做哪一种抉择,都应当遵从一个原则:科学分析,对症下药,企业利益排第一。在家族管理的企业中,重要的不是家族,而是企业。只有家族服务于企业,两者才能够同时生存和发展,倘若让企业经营服务于家族,很有可能会两败俱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