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简答题
1.从广义上讲,政策是个人、团体或政府等为了达到某种目标,实现某种目的所提出的各项有计划的活动的总称。从狭义上讲,政策是政府、政党和其他政治团体等具有公共权力的主体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教育等各项发展目标而提出的政治性的行为依据和准则。
2.教育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标和任务,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定的调节教育内外关系的行动依据和准则,表现为教育路线、教育方针、教育战略、教育规划、教育决定、教育法律法规等形式。
3.每项教育政策的制定都必然会有系统整体的考量,即便是单项教育政策也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从教育政策整体来看,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体系包括教育体制政策、教育经费政策、教师政策、教育质量政策等多个维度。任何教育政策都是在与其他政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而发挥作用的,它们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组成了有关社会发展的整体政策。
4.教育政策的功能主要包括引导功能、保障功能、规范功能、协调功能、激励功能。
(1)引导功能:所谓教育政策的引导功能,是指教育政策对教育教学活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教育政策的引导功能通常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明确的目标;二是依据政策推出一系列落实政策的重大措施。
(2)保障功能:教育政策能够对教育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所谓保障功能,是指教育政策客观上起着维护与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教育政策的保障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制定教育政策是为了使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有章可依;另一方面,实施教育政策是为了保障教育事业能够按照教育政策所确立的目标并沿着教育政策所指引的路径向前发展。
(3)规范功能:教育政策是社会规范的一种,规范功能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依法治教并不否定教育政策的规范功能,相反,由于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调整范围,使得两者在调整教育领域中的社会关系时具有各自特有的优势。在不便或不能运用法律调整的某些领域,或者尚无教育法律调整的某些领域,要充分发挥教育政策的灵活性特点和规范功能。
(4)协调功能:教育政策的协调功能是指教育政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能起到协调和平衡各种教育关系的作用。教育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如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之间、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结构。教育政策之所以具有协调功能,主要是由教育政策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教育政策是有关教育的权力和利益的具体体现,作为利益的“显示器”和“调节器”,所有教育政策都具有协调功能。
(5)激励功能:教育政策能够对教育实践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所谓激励功能,是指教育政策客观上起着一种鼓舞、促进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作用。教育政策的激励功能首先表现为它能够激发起人们内心的普遍认同。教育政策的激励功能除了表现为它能引起社会大众情感上的共鸣与回应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人们对教育政策实施的积极参与。
5.我国教育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五类:(1)党关于教育的政策性文件;(2)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即通常所说的教育法律法规;(3)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政策性文件;(4)党和政府出台的教育政策文件;(5)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教育问题的讲话、指示。
6.教育政策的过程分为制定、执行、评价三个阶段。
(1)教育政策制定:主要包含四个步骤,一是教育政策主题的确认,二是教育政策议程的设立,三是教育政策方案的形成,四是教育政策的合法化。
(2)教育政策执行:主要包含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二是实施阶段,三是总结阶段。
(3)教育政策评价:常用的方法有成本—效益分析法、前后对比分析法和评价主体分析法等。
二、材料分析题
7.(1)教育政策制定的主体即确定教育政策是由谁来制定的问题。
(2)教育政策制定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和关切点。因此,在实际教育政策制定中,参与的主体成员总是多方面的。
(3)材料中的三项教育政策制定过程表明,参与的主体成员是方方面面的,包括中央政治局、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教育部、地方教育厅(委)、部分大中小学和幼儿园、企事业单位及教师、学生、家长等,都参与了政策的制定过程。
(4)在教育决策强调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今天,教育政策制定的主体是很广泛的,除了党政机构人员外,还有学术研究群体、利益相关者代表以及众多的行业普通人员等也会参与到教育政策的制定中来。
第二章
一、简答题
1.教育振兴的“六大工程”指的是:一是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二是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师德建设;三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是211工程,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五是建设一流大学以及一流学科工程;六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2.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我国教育政策发展的特点是:我国教育政策强调的重点从教育体制改革到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再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然后提出面向新世纪的教育行动方略,这不仅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体现出国家性、地方性、社会性。从国家性的角度,我们的教育政策把全国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全国教育政策,管理、发展和改革教育;从地方性的角度,地方制定自己的教育政策、安排自己的教育财政,人民群体对教育提供了帮助和支持;从社会性的角度,国家开展多元办学、社会合作办学,形成了全民办教育的新模式。
二、材料分析题
3.教育规律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从宏观上看,虽然每个阶段的教育各不相同,但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受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生活的制约,这就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从微观上来说,教与学,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智育与德育,小学、中学与大学各个教育阶段之间,也存在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即存在着教育规律。揭示教育规律,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4.教师基本素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影响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素质、心理品质等的总和,其中包括高尚的师德、文化素养、教育素养、心理素质。材料中提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当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有:第一,高尚的师德修养。第二,宽厚的文化素养。第三,专门的教育素养。其一,具有教育理论素养,掌握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其二,教育能力素养,有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其三,教育研究素养,探索教育领域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健康的心理素质。(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54—458.)
三、论述题
5.教育政策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是:不同时期的教育政策与这一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相适应。教育政策指引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反作用于教育政策的制定,并在不适应教育发展规律时作出应有的变化与调整。教育的改革发展与教育政策不可分离,教育发展的每一步不可脱离教育政策的指引,反之,教育政策的每一次制定与优化都源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总的说来,教育政策是教育发展的指导性纲领,教育发展为教育政策的优化提供宝贵的经验,二者相互依存。
第三章
一、选择题
1.C 2.D 3.B 4.B 5.D 6.D 7.A 8.A 9.C 10.A
二、案例分析题
11.(1)教师申诉的范围:教师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
(2)教师陈某有权进行申诉。因为申诉权是教师的权利,至于学校是否真的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由受理机关裁决。
(3)学校作出的决定合法。因为《教师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教师应当履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教师参加进修是《教师法》赋予教师的一项权利,但应在完成本职工作或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下行使自己的权利。本案中陈某因未能参加进修,在工作中经常迟到、早退,而使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受到影响。
12.(1)教师的做法是错误的,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规范的基本要求。
(2)教师的做法违背了依法执教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依法执教要求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小明会给他带来心灵上的伤害。
(3)教师的做法违背了热爱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热爱学生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当众批评小明会伤害他的自尊心。
第四章
一、选择题
1.A 2.ABCD 3.ABCD
二、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论述理由)
4.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工作基础。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简答题
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规定,“国家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国家设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加强专业化教师培养培训;鼓励、支持地方人民政府设立专门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鼓励高等学校设立职业教育教师教育专业;鼓励行业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产教融合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的岗位,接纳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教师实践。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规定,“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优化结构布局,引导一批高水平工科学校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10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
6.(1)明确提出政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2)突出以学科为载体,带动高校发展积极性;
(3)创新择优遴选机制,动态管理“双一流”建设高校;
(4)引入第三方评价,凸显社会参与机制。
第五章
一、选择题
1.B 2.D 3.C 4.D 5.A 6.D 7.C 8.B 9.A 10.A
二、案例分析题
11.(1)班主任老师代表学校行使教育教学职权时没有履行“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的义务。也没有履行“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和“教育保护”职责。所以,对于谢某的失踪,学校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
(2)一是要强化依法治教的法律意识;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严格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利;三是切实履行对学生的教育保护职责,杜绝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切实保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以实际行动为推动教育的法制建设作出贡献。
第六章
一、选择题
1.C 2.D 3.C 4.B 5.C 6.A 7.A 8.A 9.D 10.D
二、材料分析题
11.校长做得对,儿童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其中包括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所以班主任不让涛涛上课的做法侵害了他的受教育权。学校是少年儿童受教育的地方,为了保护中小学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法律还专门规定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随便开除学生。教育和帮助有缺点的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校、老师应当对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改正错误,健康成长。经过教育,这位班主任应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涛涛也应当认识到,自己不仅违反了学校纪律,而且在课堂上随便说话也影响了别的同学听课,实际上侵犯了其他同学受教育的权利。
12.学校侵犯了教师获取报酬待遇权。教师的请求能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原因是:拖欠教师工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侵害教师合法权益的行为。它不仅侵害了教师获取劳动报酬的基本权利,影响教师及其家庭生计,还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处理:如果该校拖欠教师3个月工资的情况属实,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责令该校及其责任人限期归还被挪用的教师工资,修建校舍的经费由该校另行解决,并可对该校领导及其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www.daowen.com)
第七章
一、选择题
1.D 2.A 3.D 4.B 5.D 6.D 7.A 8.C 9.B 10.B
二、材料分析题
11.(1)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
(2)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3)对校园安全管理的思考。
12.(1)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
(2)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八条:“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结合材料中教师的行为进行分析。
(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结合材料中教师的行为进行分析。
(5)结合材料从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第八章
一、选择题
1.B 2.D 3.C 4.D 5.A 6.A 7.B
二、材料分析题
8.(1)A (2)B (3)A
9.《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规定,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应当具有一定年限的相应工作经历或者实践经验,达到相应的技术技能水平。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规定,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
因此,小王如果想去中等职业学校任教,除了考取中等职业学校相应专业的教师资格证以外,还需要具有一定年限的相应工作经历或者实践经验,达到相应的技术技能水平。
第九章
简答题
1.师德规范是对教师的教育专业行为提出的行为准则,它具有道德规范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为一种以自觉自律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规范。
2.师德规范对指导教师职业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弘扬高尚教师职业行为的引导功能;二是对违反师德底线行为的管理功能;三是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四是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
3.中国古代社会师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包括:(1)道德示范,言传身教。具体要求教师以身作则、端正品行、注重身教、提倡力行、师严道尊、博学新知。(2)有教无类,公平施教。有教无类和公平施教是教师招生与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和尺度。有教无类指的是不论学生出身贵贱贫富、地域差异都应加以教育,坚持正义是传统社会教师的人生追求和立身处世之道。(3)教学相长,爱护学生。教学相长和爱护学生是教师处理师生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和尺度。教学相长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爱护学生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最基本条件。爱护学生主要体现为教师要关心、了解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给予厚望。(4)学而不厌,自省其身。学而不厌和自省其身是教师终身学习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和尺度,要求教师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不知厌倦,不断复习旧知识,从中获得新体会、新发展,时常反躬自问,日省其身。
4.新中国成立以来师德规范发展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师德规范的萌芽期,大体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之初,强调师德规范的思想政治标准;二是师德规范的建设期,从改革开放之后到21世纪的前10年,这是师德规范的专业化发展时期;三是师德规范的完善期,大体从2012年至今,强调师德规范向精细化、纵深化和常态化发展。
5.参考本章第三节的观点。
6.答案略。
第十章
一、选择题
1.C 2.C 3.A 4.B 5.D 6.A
二、材料分析题
7.不同的课程对教师有不同的角色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使学生适应学校要求变为学校教育要适应学生发展;教师评价以教师自评为主,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合作;课程资源也不限于学校内部,扩大至社区;确立了新的三维目标。
由于背景的变化,教师角色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教学过程中更多履行多样化职责,更多承担组织教学的任务;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组织学生学习,并最大限度地开发社区内部的新资源;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改进师生关系;教师间合作广泛;广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密切与家长和其他社区的合作,更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与课外活动。
教师要实现这些角色变化,可尝试制订角色发展规划。制订规划应注意以下几点:认识自我并评估时间与空间环境;分析相关资料,审视发展机会;确立发展目标与行动策略;按目标逐步执行;评价发展计划。
8.材料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合理的,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要求,值得其他老师借鉴,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第一,从教师角色的角度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材料中,李老师通过自己的做法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认识到如果自己把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和努力用在学习物理上也可以学得很好,激发了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认识。材料中李老师以教学札记的形式记录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时刻总结经验,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从教师行为转变的角度来说,李老师的行为符合以下几点。
其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要求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材料中当学生在物理方面没有兴趣,经常不及格之时,李老师并没有否定学生,而是通过现身说法的形式给学生肯定和鼓励,做到了尊重和信任。
其二,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材料中,李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他在计算机方面的成功,并且可以通过同样的学习劲头在其他学科上取得成功。
其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材料中李老师通过自己的不断反思和总结,并撰写教学札记,积累经验。
综上所述,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像李老师一样,不断地进行教师角色的转化,不断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在肯定和鼓励中不断体会到成功学习带来的快乐。
第十一章
一、选择题
1.D 2.A 3.C 4.C
二、材料分析题
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材料中该老师的教育行为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等规定。
首先,该老师的做法违背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材料中该老师讲课“留有一手”,在教学工作中“敷衍塞责”的做法,说明对自己的工作不够认真负责,不符合爱岗敬业的要求。
其次,该老师的做法违背了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材料中的该老师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收取课程学习辅导资料的差价,向学生家长暗示或明要礼物、礼品或礼金等行为,不符合“为人师表”中廉洁从教的要求。
总之,材料中该老师的行为是十分不可取的,应对其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我们一定要从这位教师身上吸取教训,坚决抵制这样的行为出现在教学中,同时,也有努力践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做一名合格的、受人尊敬的教师。
6.苏老师的做法践行了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要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首先,苏老师的做法体现了爱岗敬业的要求。材料中的苏老师细心地观察这位新同学,主动和他交流,充分说明了苏老师是爱岗敬业的。其次,苏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关爱学生的要求。苏老师发现学校新栽的小树需要护理,就请新同学跟他一起去照顾小树,这体现出了苏老师真正做到了关爱学生。最后,苏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教书育人的要求。教书育人要求教师能够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材料中苏老师并不是通过课堂的讲授让学生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课堂外的小事给学生正确的启示。这说明苏老师遵循了教育规律,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品行。
综上所述,苏老师在教学中遵循了职业道德的规范,做到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
第十二章
一、简答题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按照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所达到的道德境界。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特征包括:(1)修养内容的广泛性;(2)道德修养的自觉性;(3)修养时间的长期性;(4)修养过程的矛盾性。
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遵循的原则包括:(1)坚持知行统一;(2)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3)坚持个人和社会相结合;(4)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1)树立师德理想;(2)提高师德认识;(3)陶冶师德情感;(4)磨砺师德意志;(5)确立师德信念;(6)培养师德行为和习惯。
5.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路径和方法大致包括:(1)知行统一;(2)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3)学习先进人物;(4)努力做到慎独。
二、材料分析题
6.(1)李某的行为是高尚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2)从国家、学生以及教师三个方面论证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