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又是一种道德境界。教师为了达到这种境界,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改造、提高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广泛性、自觉性、长期性和矛盾性等特征。
(一)修养内容的广泛性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所蕴含的内容是广泛且深刻的,而不仅是修养知识、规范、原则等的综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前提是师德理想,教师树立远大的师德理想能够激励自身持续前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师德知识,教师学习师德知识以提高师德认识,从而陶冶师德情感、磨砺师德意志、确立师德信念,进而把师德认识转化为师德行为和习惯,养成师德行为和习惯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主要包括理想、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习惯。这六个方面是统一的有机体,是教师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经路径和关键。
(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本人对自己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并严以律己,正如曾参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良好修养的养成需要个人高度的自觉与自律。因为修养是个体出于完善自我人格的内在需要,以及这种内在需要所启动的主体的自主、自为、自觉和自愿的活动,如果教师没有高度的自觉精神,就会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知,从而逃避矛盾,不能进行正确的道德认知、认同和行为选择,个人的道德发展也会受到影响。[6](www.daowen.com)
(三)修养时间的长期性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并不是先天赋予或唾手可得的,它是教师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修养的培养与发展是终身的,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它需要教师“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需要教师进行持续终身的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以适应教育实践。
(四)修养过程的矛盾性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会遇到很多矛盾,如集体利益与自身利益的矛盾、社会要求与个人愿景的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的矛盾等。首先,教师要辩证地看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必要时作出某些牺牲捍卫集体利益,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其次,教师要把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品质,将自己已有的品德心理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建立联系,实现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同化;再次,在处理社会关系矛盾(如与同事之间的矛盾)时,要采取恰当的方式使彼此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加强沟通,使矛盾得以消除,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