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作为特定的社会群体,产生职业失范行为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许多学者认为社会环境的变化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社会转型既带来了经济的活跃,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其他的冲突。体制混变致使教师“面临解决特定问题时陷入无章可循、有章难依或随意择章的境地,结果产生失范行为”[2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买卖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当前情况下,旧的体制被冲破,新的体制尚未健全,徘徊在新旧两个“世界”之间,不仅体制的一些弊端有待革除,而且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极易滋生、扩张。[28]例如,恶意竞争造成的金钱本位、利益至上现象,也侵蚀了教师群体的思想。一些教师不再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把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开办培训机构或补习班,更有甚者经营其他行业生意,端着“铁饭碗”,捞着“油水外快”。此外,教育产业化的形成,教育消费的出现,使教育染上了拜金主义的色彩,师生之间传统的伦理关系变成了一种交易关系,使学生认为他们在“花钱买知识”,教师理应为他们服务,弱化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一些只注重个人利益的教师借此机会赚得盆满钵满,而另一些教师的热情却因此受到打击,兢兢业业的教师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自然心理不平衡,对待工作的责任感也降低了,阻碍了师德建设的推进。
(二)教师管理制度的冲突
为了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作出了许多努力,制定印发了一系列的意见办法。然而,有些政策只停留在表面,治标不治本是无法彻底根除病因的。师德失范实际上也反映了当前教育制度的许多问题,各级制度之间的不协调、不兼容也是造成教师职业失范形成的一大因素。
在教师管理制度中,如教师的聘用聘任,往往更注重学历、工作经历等条件,而对于职业道德的要求偏向描述性、概括性。一个人的品德要怎样外化成具体的参考数据呢?这是很难把握和考核的。以往在入职审查中对个人的品德考核只简单地走个过场,流于形式主义,从而导致教师队伍良莠不齐。(www.daowen.com)
2018年12月,我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严格落实有关教师管理法规和制度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强化对拟招录人员品德、心理的前置考察,联合公安部门建立性侵害违法犯罪信息库和入职查询制度。在这之前,已有浙江慈溪、重庆、上海、广东等地出台相关意见与办法实施从业禁止制度与着手创建性侵害违法犯罪信息库。
(三)教师自身的因素
教师师德离不开个人修养,有些教师即使处在非常恶劣复杂的环境中,仍然能独善其身,不为外界所干扰,这是因为他们对自身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随着信息社会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育模式被颠覆,对教育的需求早已不同于以往,对教师的师德要求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强调学生为本、终身学习等理念。然而,一些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无法接受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不容许学生挑战自己的权威,也难以接受他人的意见,动辄体罚打骂孩子以保持自己的威严。如果不更新落后的教育观念,以老一套的方式管教学生,后果则可能是要付出法律的代价。
此外,一些教师缺乏正确的人才观,高举唯分数论,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歧视成绩差的孩子。当然,这不只是教师的原因,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奖金紧密挂钩,这也反映了教育评价制度与师德建设的矛盾。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此时更应该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及时调整认知与期待。教师要明白,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成为同一类人,积极的鼓励胜过消极的制裁,应正确引导孩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